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溫 憲
40年前的2月21日到28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震驚世界”的訪問。促成此次訪問的“關鍵人物”就是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亨利·基辛格博士(1973年至1977年任美國國務卿)。在尼克松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發表40周年前夕,89歲高齡的基辛格博士在華盛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基辛格在采訪中強調,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系之路是美中兩國的責任,“我們必須為此努力”,“只要可能,就必須堅持不斷對話”。采訪結束后,基辛格在給中國讀者的題詞中寫道:“我們兩國在過去40年間一直有著良好的關系,讓我們在本世紀今后的時間里更加鞏固這一關系。”
《上海公報》獨特之處在于寫出分歧和共同立場
環球時報:您曾評述道,“歷史眼光是中國領導人常常顯現出來的一個文化特質”。作為中美關系的推動者和尼克松訪華的見證者,回顧40年前,什么給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基辛格: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國領導人的歷史眼光和戰略決策。其次,是中國領導人在平衡好客與外交上的非凡能力。所有相互關切的話題自然而然地得到討論,這是一場不斷進行的對話。
環球時報:中美關系的建立始于一個冷戰策略,但其最終發展成為全球新秩序演變進程中的重心。您能否具體闡述中美關系對于新的全球秩序和21世紀國際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
基辛格: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當美中關系開始時,雙方都有著最為關注的策略考慮。毛澤東極為關注蘇聯日益增長的威脅,我們對于冷戰局勢非常關切,也非常關切在東南亞局勢中的介入。因此,美中雙方都存在著最低限度的策略自由空間。我們進而討論對于世界的看法,雙方立場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反映在后來發表的《上海公報》中。
在世界外交史上,《上海公報》的獨特之處在于公報明確列入雙方的分歧,一般的外交公報從未如此。與此同時,《上海公報》又具體列入雙方的共同立場。因此,考慮到整個歷史背景,雙方的共同立場變得更加富有意義。在此后的時期內,美中雙方根據《上海公報》精神協調行動,特別是在亞洲。
那時,中國還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不斷融入外部世界,在國際社會中愈發積極地發揮作用,一直發展到今天。目前,中國和美國共同努力解決朝鮮半島等國際熱點問題和環境等全球性問題。中國開始解決問題,并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
進入2012年后,更為融合的世界面臨著重建,也需要中國向前邁進。美中兩國都面臨著挑戰,即如何聯手構建新的全球秩序,這是一個重任。
美中關系緊張會使別人乘虛而入
環球時報:您2月13日會見了來訪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從歷史角度來看,您如何看此次訪問?
基辛格:目前時機非常重要。今年美國處于大選年,中國也將改換領導人。目前,世界發生著諸多變化,我是說整個世界。因此,對于美中兩國領導人而言,理解其所面臨的挑戰和兩國如何進行合作非常重要。
環球時報:習近平副主席說,中美關系40年來的發展歷程,給了我們多方面的重要啟迪,其中之一是雙方應始終堅持三個聯合公報。回首過去的40年,您認為中美兩國從雙邊關系歷史中得到的最重要啟迪是什么?
基辛格:我同意三個聯合公報。雙方之間確實存在一些難題,但令人驚異的是,盡管存在著難題,雙方一直致力于改善關系,推動兩國進入一個更大的空間。我認為這一模式應該成為今后兩國關系發展的準則。
在我看來,美中兩國都是偉大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美國歷史則很短。美國人認為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辦法,中國人認為每一個解決辦法都會引發新問題。這是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并在所有全球問題上都有著相互影響。首先,我們必須要解決全球所面臨的問題,其次,我們必須尋求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很清楚的一件事是,在此之前的歷史時期,處于敵對狀態的美中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勢必關系緊張,而這一緊張關系會使別人乘虛而入,并因此得利。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有責任努力合作。美中兩國領導人都同意,美國領導人表示歡迎一個不斷強大的中國,中國領導人也重申歡迎美國作為亞太地區大家庭的一員。在這些重要問題上,美中兩國有著不斷增多的共識。
“只要可能,我們必須堅持不斷對話”
環球時報:尼克松總統40年前說,打開美中關系大門是“美國的利益要求如此,因為世界形勢發生了如此劇烈的變化”。現在我們又處于一個新的世界形勢下,您如何界定前后40年不同的“新形勢”?
基辛格:40年前,美中兩國有著共同對手。那時,中國還很貧窮,經濟發展沒有融入世界。40年后的新形勢是,美中兩國沒有共同敵人,但我們有著共同的問題,如環境、核擴散等。當今世界還存在著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而影響著世界經濟境況,這是我們的挑戰。
今天,美中兩國在日常事務中面臨著很多問題。而40年前,當我們會見時,我們還有一個“有利”之處,那就是我們之間沒有外交關系,因而也沒有由此產生的問題和需要進行討論的日常事務,所以我們可以從最為基本的問題談起。
環球時報:最近,很多人在談論中美兩國間的“戰略信任”,還有人稱中美間有著“信任赤字”。您認為該如何加強兩國間的戰略信任?
基辛格:戰略信任問題之所以被提出來,是因為如果你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你就不應該依賴別的國家。如果你不依賴所有外國,你就必須擁有支配優勢。然而,美中兩國沒有任何一方處于可以支配對方的位置,也不應支配對方。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相互依賴。我們必須與對方坦率、經常地進行對話。我們必須避免發生采取某種行動但不向對方解釋的情況。我們必須切記,當發生完全出乎意料的局勢或一些國家處于非常困難局面時,誰都無法確知局勢走向,因此只要可能,我們必須堅持不斷對話,盡管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取得一致,但相互間要尊重對方立場,盡可能取得相互諒解。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美能否走出一條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
基辛格:我兩周前寫過一篇文章。此后,我注意到美國國內有一些批評聲音,我當時解釋說,為什么盡管有這些批評聲音,我仍相信美中兩國必須要努力前行。在中國國內也有一些批評聲音,但兩國領導人必須努力克服分歧,推動兩國關系繼續前行。這是兩國目前所面臨的很大挑戰。美中兩國應視對方為伙伴和朋友。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系之路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為此努力,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到。
環球時報:您的人生與中國關系緊密。中國最初是怎樣進入您的視線的?
基辛格:坦率地說,當我第一次到中國時,我對中國了解甚少。我對于與蘇聯打交道很有經驗。最初我以為中國與蘇聯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都是共產黨國家。隨著我與中國和中國人民接觸增多,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強烈的家庭觀念、忠誠等美德和機智的思維都讓我景仰。我對中國人民充滿深情。然而,在談到外交政策時,我并不感情用事。但我認為我們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到這一點。▲
環球時報20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