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于景浩
緬甸一個名為“瑞區天然氣運動”的非政府組織聲稱將在3月1日舉行“全球行動日”抗議活動,要求緬甸總統像叫停密松水電站工程那樣,暫停中緬油氣管線的修建。該組織攻擊中緬油氣管線的論點其實并無新意,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掠奪資源、破壞環境、強征土地、強制勞動、侵犯人權、項目收益對公眾不透明等。不久前,《環球時報》記者探訪中緬油氣管線在緬甸曼德勒省的施工現場和附近村莊,發現這些攻擊其實都站不住腳,就連緬甸百姓都覺得一些觀點“十分荒謬”。
“瑞區天然氣運動”是由緬甸流亡者在泰國曼谷設立的一家非政府組織,該組織主要在緬甸若開邦活動,最初的攻擊目標是韓國大宇在皎漂發現的瑞區天然氣田,后來又將主要攻擊目標轉向中緬油氣管線。
然而,根據《環球時報》記者在中緬油氣管線曼德勒施工現場的調查和走訪,對“瑞區天然氣組織”指責的內容,許多緬甸百姓并不買賬,因為不少人從中緬油氣管線施工中獲得了切實的好處,他們也沒有受到什么“剝削”和“強制勞動”。皎澀是緬甸曼德勒市區以南約60公里處中緬油氣管線的一個施工點。在進入施工點之前,負責施工安全的陪同人員提醒記者,要在鞋上系一個紅色的小袋子,袋子里裝的是雄黃和蒜泥,主要用來防蛇。全長近800公里的管道穿過平原、丘陵、沼澤和山區,工人們最常碰到的危險就是來自野外的毒蛇。尤其是晚上,毒蛇可能會在工人的營地里活動。
在皎澀施工現場,記者見到不少緬甸工人,其中還有一名穿著厚厚工作服的緬甸女工,她的主要工作是在鋼管焊接完畢后,對焊接面進行拋光。這名緬甸女工告訴記者:“沒聽說有被抓來強制勞動的工人。”名叫明素兌的緬甸工人說,他在工地主要負責土方開挖和焊接后的拋光和清理等工作,公司負責對他們的技能培訓,他的工資是在其他地方打工收入的兩倍。
《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在皎澀施工點附近的昂納村村民喬朵朵,65歲的她家中有一畝地被征用,補償87萬緬幣,她對這筆補償款十分滿意。還有村民說,許多老百姓都盼著管線能夠經過自家土地,這樣就能得到一大筆補償款。當地人說,一些農民拿到錢后不知道怎么花,很多人拿錢買金銀首飾,還有的到寺廟里布施做善事。
據了解,在征地補償問題上,按照中緬雙方達成的協議,企業同當地村民共同確定土地補償標準,共同丈量,最終由中國企業代表把錢親手交給村民,并由緬甸政府見證。由于補償款直接以現金形式發給農民,中間并沒有經過當地官員的手,因此最大程度地杜絕了腐敗。
“瑞區天然氣運動”組織在網站上還公布了《致緬甸聯邦總統吳登盛的信》,信中說:“您的政府最近暫停了伊洛瓦底江的密松水電站,以及在土瓦修建火電站的工程,我們呼吁政府能繼續貫徹其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政策,立即暫停中緬油氣管線工程。”但事實上,油氣管線在所有大型工程中被公認是對環境沖擊最小的。因為管線的施工面是線性的,占用土地比修公路和鐵路還要少。以中緬油氣管線為例,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兩條并行管線施工作業面僅為30米,遠遠趕不上高等級公路所占用的土地。
采訪中,記者還得知,在施工現場產生的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要求全部回收,并運回曼德勒市內交給專業公司處理。施工完畢后,管線會被掩埋到地下,上面會進行覆土以及綠化、恢復植被。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瑞區天然氣運動”組織近年的許多宣傳鼓動在緬甸百姓中難以找到市場。然而,在去年緬甸政府暫停密松水電站后,該組織似乎看到新機會,開始將訴求向經濟和政治領域轉移,提出反對將緬甸的自然資源出口到中國等要求,并試圖煽動緬甸民族主義情緒,呼吁“緬甸的油氣應該百分之百留在緬甸,為緬甸發展經濟做貢獻”,這一新動向值得警惕。▲
環球時報20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