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敘利亞特派記者 邱永崢 劉暢 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劉洋 畢方圓 甄翔 柳直
“敘利亞之友”會議24日在突尼斯舉行,那里曾是“阿拉伯之春”開始的地方。包括歐美和阿拉伯國家在內的70多個國家出席會議,但參加者名單上沒有敘利亞政府的名字。有人將此稱為“新慕尼黑會議”,但更多媒體想到是此前的“利比亞之友”會議。正是在那場峰會上,西方做出軍事干預利比亞的決定。現在世界似乎又聽到同樣的“集結號”。22日,兩名西方記者在敘利亞的霍姆斯遇難。這和每天發生在當地的傷亡一起,被認為增加了西方的怒火和“賭注”。在國際社會,要求敘利亞停止流血沖突的呼聲越喊越高,認為軍事干預是好主意的卻沒那么多。有美國媒體警告說,敘利亞看起來像利比亞的翻版,實際上卻完全不同,如果西方不想再受一次伊拉克的教訓,最好趕緊忘掉軍事干預的想法。
不安在各國入敘記者間蔓延
“記者之死讓西方憤怒”,23日,英國廣播公司的這一標題概括了西方對敘利亞的最新情緒。美國《華爾街日報》稱,22日,在敘利亞霍姆斯所遭受的狂轟濫炸中,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法國雜志《巴黎競賽》的兩位記者遇難。這令岌岌可危的敘利亞局勢一觸即發。
英國22日傳召敘利亞駐倫敦大使提出抗議,并要求遇難者的遺體被遣送回國。法國外長朱佩說,“大馬士革欠我們一個說法”。日本TBS電視臺23日評論稱,西方記者遇難讓歐美聲討敘利亞政府的呼聲再次高漲。而且,這一論調將為它們武力干涉敘利亞制造輿論條件和民意支持。
記者遇難的消息傳出后,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敘利亞方面曾下令對入敘記者“格殺勿論”。該報稱,黎巴嫩情報人員截獲了一段敘利亞軍官間的通訊,記錄顯示,敘利亞士兵接到過轟炸臨時媒體中心的指令。如果成功殺死記者,敘利亞政府將說,記者是在軍方與恐怖分子交火中意外身亡的。
這種聽上去有點聳動的說法并未得到證實,但不安在各國入敘記者間迅速蔓延。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很多媒體記者都接到總部要求他們撤離敘利亞的指示。那些原本準備進入敘利亞的外國記者,現在謹慎了很多。關于英法記者遇難原因的各種傳言滿天飛,記者們互相提醒,不要隨便打海事衛星電話,而且用一次就換一個地方。因為大家認為,這兩名記者之前把海事衛星電話架在房頂上,在使用時成了打擊目標。
事實上,兩名遇難西方記者進入敘利亞的道路,《環球時報》記者也剛剛走過,即經貝卡谷地進敘境內。貝卡谷地是黎巴嫩中部的高原谷地,東距敘邊界約16公里。黎首都貝魯特至敘首都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橫穿谷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貝卡谷地首府扎赫勒,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敘反對派人士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整個貝卡谷地現在已是巴沙爾政權的心病,因為這里成了敘境內反政府武裝獲得武器裝備最關鍵的通道。部分內戰時期囤積的美制武器現在成箱成批地輸入敘利亞,直達霍姆斯。”貝卡谷地還是敘境內受傷平民和“敘利亞自由軍”傷員的重要中轉站。
敘政府軍從黎巴嫩邊境開始就設卡挖陣地,但和上次來這里相比,記者明顯感覺到邊防人員信心不足,工作松懈。比如檢查行李時,只要在證件或護照內夾上500至1000敘鎊,就能一路暢通。帶記者入關的黎巴嫩司機說:“他們要這個錢,而且要起來毫不掩飾。”更重要的是,輸送武器走的并不是國際公路,而是只有走私者才知道的山區小徑。多數外國記者走的是同運輸武器、傷員一樣的小路,再由“敘利亞自由軍”一路護送到霍姆斯。貝卡谷地的媒體人士說:“如果你愿意,前往敘利亞直到霍姆斯一點也不難,因為反對派現在急需媒體報道里面的情況,以贏得國際社會支持。”
這兩天,敘利亞的局勢明顯緊張許多。經貝卡谷地送往黎巴嫩的黎波里(敘反對派大本營)的傷員人數增加說明,敘政府軍加大了打擊力度。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網站23日報道稱,當天,敘利亞大地依然“血雨腥風”,四處槍聲陣陣炮聲隆隆,恐怖彌漫。敘反對派組織“敘利亞革命總機構”說,敘軍早前與武裝人員發生的沖突又造成97人死亡,僅在霍姆斯就有60多人喪生。
“敘利亞之友”是西方軍事干涉轉折點?
英國《金融時報》23日報道說,敘政府軍襲擊霍姆斯所造成的傷亡,增加了“敘利亞之友”的賭注。這個主要由反巴沙爾政權的西方和中東國家組成的國際團體,定于24日在突尼斯會晤,討論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可以做些什么。
“這是西方軍事干預敘利亞的轉折點”,這樣的猜測越來越多。英國路透社說,“敘利亞之友”很容易勾起大家關于“利比亞之友”的回憶,正是在那場峰會上,西方做出軍事干預利比亞的決定。“中東在線”網站稱,70多個國家參與的會議將為下一步解決敘利亞問題“定調”,向敘反對派提供支援,甚至武裝反對派都是重要議題。
22日,敘利亞反對派“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一名高官說:“我們真的快要認為軍事干預是唯一解決辦法了。目前有兩種選擇,一是軍事干預,一是長期內戰。”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敘外國記者圈中,盛傳美歐和土耳其已經敲定軍事打擊敘利亞的消息。
不過,參會各國目的不盡相同。報道這一消息的美國彭博社23日稱,美國不希望發生軍事沖突,卡塔爾建議向反對派提供武裝,法國則提出建人道主義援助走廊。美國中東問題專家史蒂文·黑德曼說,法國其實就是將“禁飛區”換了個新說法。路透社評論說,如今敘利亞局勢就像從鏡子中看20年前的波斯尼亞戰爭。波斯里亞本是南聯盟一個小加盟共和國,卻引發了北約門口的一場危機。對該國的干預始于在鄰國克羅地亞建人道主義援助走廊和聯合國保護區。
“時針滴答敘利亞”,美國《波士頓先驅報》23日社論以此為題,說明拯救敘利亞人民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并對美國政府至今的表現頗為不滿。文章說,像利比亞戰爭一樣,美國再一次坐到后座,前座則留給法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說,西方記者遇難的悲劇又一次證明巴沙爾政府的“無恥殘暴”,值得注意的是,說這話的既不是總統奧巴馬,也不是國務卿希拉里。再看看法國總統說了什么,他說,“受夠了,這個政權(巴沙爾)必須下臺”。
俄羅斯21日宣布,拒絕參加“敘利亞之友”會議。俄英語新聞臺RT23日報道說,根據俄羅斯掌握的消息,部分西方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已在會議前舉行了小范圍碰頭,準備好聲明文件,其他與會國則被要求為此簽字。而且,這份文件的制定缺少敘利亞當局這個關鍵角色。俄總統22日同伊朗總統、伊拉克總理等領導人通電話商談,就拒絕外國干涉敘利亞達成一致。日本《朝日新聞》評論說,俄方也用聯絡“友人”的方式與歐美抗衡。
“幫敘利亞但不要戰爭”,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21日的文章中,學者馬克·林奇鮮明地表達了反戰立場。林奇說,美國國內海量媒體和各界人士都鼓動武裝“敘利亞自由軍”。目前外界公認的軍事選項有五種:建立禁飛區、實施戰術性空襲、建立安全區、設立武裝觀察員以及武裝敘利亞反對派。前四項無一例外會使事態升級,并最終失敗,而武裝反對派會令敘利亞社會變得更加分裂。
《法國西部》雜志23日的社論提醒西方,在“阿拉伯之春”中許多強權被推倒,但被推翻或動搖的清一色是世俗政體。當初布什在中東發動反恐戰爭,打出的是“警惕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號,可如今“阿拉伯民族主義”因為沙特、卡塔爾的突出作用愈發強大。文章說,主張將敘問題“國際化”的西方應認真汲取教訓,因為中東這團亂麻實在太復雜。
中俄態度再次受到關注
中國是否出席“敘利亞之友”會議呢?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仍在對該會議的作用和機制等進行進一步研究。對此,有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立場發生了轉變。英國《金融時報》2說,中國在這件事上沒有與俄羅斯站到一起。此舉顯示莫斯科與北京之間出現了一個較小但潛在意義重大的政治分歧。
但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都認為,中國的立場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做法可以更靈活。中國社科院中東研究室主任王京烈教授說,有人將這次會議稱為“新慕尼黑會議”,因為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不同,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但此次會議的確不具備廣泛代表性。所以,中國更應該堅持原則和立場。
據俄外交部消息,由俄方倡議,俄外長拉夫羅夫和中國外長楊潔篪23日通電話探討了敘局勢斡旋問題,“雙方重申了兩國立場的共同點,一貫主張開展排除外國干涉敘事務的和平斡旋,當局和反對派應該不預設任何先決條件啟動包含式對話。雙方探討了為此目的可能采取的步驟”。“德國情報網”評論說,許多不同的利益正在決定敘利亞未來,“敘利亞之友”會議或許是個轉折點,中俄態度再次受到關注。▲
環球時報20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