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與三星在12個法院發起了多達22起訴訟。今年4月在美國市場,蘋果率先起訴三星,訴稱三星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抄襲iPhone和iPad專利。隨后,蘋果先后在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市場起訴三星。 針對蘋果的訴訟,三星提起系列反訴,稱蘋果侵犯其多項專利技術。兩家在9個國家和地區針對20多項專利進行立案訴訟,并相互指責對方“明顯侵權”。
2010年3月,蘋果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訴稱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TC)侵犯了蘋果iPhone的專利,要求禁止HTC智能手機在美國市場銷售。作為應對措施,HTC隨后也提出訴訟,稱蘋果侵犯了其四項專利,也同樣要求禁止蘋果產品的銷售。2011年7月,ITC做出初步判定,在蘋果訴HTC的十項專利侵權案件中,其中2項構成侵權。但HTC隨后提出上訴。經推遲后,ITC在12月19日就這一專利訴訟做出終審判決,將侵權專利由兩項改為一項,同時禁止HTC從2012年4月19日起在美國銷售其侵權手機產品。不過HTC隨后稱其將把手機上涉及侵權的功能移除,這樣HTC智能手機就依然可以在美國銷售。這個判決顯然影響到HTC的銷售業績,它不得不調低了銷售預期。
2011年12月,德國一個法院做出裁決,認定蘋果iPhone和iPad侵犯了摩托羅拉的一項專利,并且下達禁止在德國銷售這些產品的禁售令。但由于判決是主要針對德國當地的蘋果子公司。由于蘋果所有在德銷售產品是由總公司直接負責,正如蘋果發言人在聲明中回復的那樣:“這只是一個程序問題,并沒有在現階段影響在德國市場的銷售。”
2009年10月,諾基亞在美國法院對蘋果提起法律訴訟,稱蘋果iPhone使用了屬于諾基亞的專利技術,但沒有向諾基亞支付授權費用。蘋果隨后對此表示異議,并在ITC投訴諾基亞,稱諾基亞手機產品侵犯了蘋果的9項專利技術,同時請求ITC頒布禁令,以禁止諾基亞相關涉嫌侵權的手機在美國市場銷售。 2010年12月,諾基亞又在英國、德國和荷蘭三國相關法院對蘋果提起法律訴訟,稱蘋果侵犯了另外13項屬于諾基亞的專利技術。2011年3月,ITC作出裁決,稱蘋果沒有侵犯諾基亞相關技術專利。隨后諾基亞再次對蘋果提起法律訴訟。 2011年6月份,諾基亞宣布,同蘋果就針對對方的所有手機專利侵權法律訴訟達成了和解協議。作為和解協議的組成部分,蘋果將向諾基亞一次性支付相關專利費用,并承諾向諾基亞支付后續使用專利技術的相關費用。
在谷歌以125億美元購得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之后,微軟啟動訴訟程序,訴稱摩托羅拉的安卓手機侵犯了其專利權。微軟聲稱,摩托羅拉侵犯了其七項專利,要求ITC禁止其手機在美國的銷售,這就使得視窗手機與安卓手機的專利大戰再次升級。摩托羅拉就此發布聲明,聲稱其亦已經在美國和歐洲針對微軟的大規模專利侵權行為提起訴訟。分析人士指出,在這場互博中,摩托羅拉的任何勝利都將使得谷歌成為受益人,而微軟的勝利則意味著這位科技巨人有了收取高額許可費的機會。 2011年12月ITC作出初步裁決稱,摩托羅拉侵犯微軟一項技術專利的事實成立,但駁回微軟聲稱摩托羅拉侵犯其他6項技術專利的權益要求。
紛繁復雜的訴訟背后,是巨頭們對于手機操作平臺之爭。HTC、摩托羅拉和三星為了抗拒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優勢,選擇了與開放的谷歌結盟。諾基亞等“老牌”的手機制造商則希望憑借自己多年的知識產權積累,收取客觀的專利許可費。從目前的訴訟還看不出真正的贏家,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市場,專利戰火依然會熊熊燃燒。(盧寶鋒)
“2011年,圍繞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專利大戰可謂如火如荼。其間夾雜著蘋果、三星、HTC、摩托羅拉、諾基亞、微軟以及谷歌等IT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