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加拿大是全球倡導生態社區最早的國家之一,但經過多年發展,生態社區在加拿大卻越來越受到爭議。首先,加拿大生態社區多為舊城改造項目,多在稠密的居民區展開,擾民現象嚴重,一些項目有“面子工程”之嫌。如溫哥華市,在市中心搞生態社區,在市區主干道強行開辟自行車專用車道,不但加劇交通堵塞,擠占許多建筑和商業單位上下貨的區域,還影響了周邊店鋪的生意。再如溫哥華東區“中國城”地區改造計劃,市府提出在舊建筑屋頂上建造公共綠色菜地,卻忽略了這些菜地建在人口眾多、建筑密度極大的華埠,澆水、施肥將給左鄰右舍帶來怎樣的感受。結果項目扯皮多年一事無成。
其次,生態社區投入大、商業回報低。溫哥華冬奧會運動員村曾獲得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的環保白金獎,但由于大量使用價格高昂的“綠色”新技術,使得商品房成本居高不下。《溫哥華太陽報》的報道稱,這個運動員村的住宅單位論檔次不過是普及型高層商品房,售價卻和溫哥華高檔高層商品房相近,各種商業和社區功能配套又不足,結果購買者寥寥無幾,許多已經交了訂金的客戶還紛紛退訂。
加拿大是全球生態系統保持最好的國家之一。即便大城市市區也遍布綠地、湖泊和濕地。在這種情況下,“綠色環保家居”的賣點并無多少吸引力,相反,“綠色就是貴、就是費錢”的感受卻是許多人共有的,這成為加拿大生態社區商業化的關鍵性瓶頸。而政府推動“綠色社區”,必然帶來稅賦和各種公共事業收費的增加,這也讓生態的口號,在最重視環保的加拿大反倒顯得曲高和寡。▲
環球時報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