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圣何塞信使報》網站3月1日文章,原題:在華經營成本上升,硅谷公司糾結 中國是全球技術產業的裝配工廠。不過,目前制造硅谷電子產品和電腦的成本不斷攀升,技術公司不得不調整供應鏈以壓縮成本和考慮提價。
目前美國許多人沒有工作。一些人希望,太平洋彼岸的工資和其他成本上升,刺激美國的低成本制造業的復興。專家們認為這不會成為現實。但在競爭激烈的電子設備和個人電腦市場,高科技企業的高管們日益擔憂。“成本全線上升,” 加州州立大學海峽群島分校經濟學教授孫文松(音)說。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創始人雷小山說:“這種轉變是長期的,今后還將繼續。去年,中國21個省市的最低工資水平平均上升22%。美國消費者購物將要出更多的錢,而惠普等公司利潤將受到擠壓。所以現在企業想改變供應鏈。”
工資只是中國成本上升的諸多因素之一,它在電腦設備總成本中所占比重仍然較小。在華外企也受到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擠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指責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幣值,以使本國出口更便宜,增加中國公司的競爭力。但自2005年,人民幣已升值約35%。中國不久前規定外企須為員工繳社保。這也是外企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金屬的價格以及與監管有關的費用也在攀升。
目前,中國仍是高科技制造業的中心。供應商富士康公司已在越南開設工廠,但大量業務仍在中國,且正將生產從成本高的中國東南部地區,遷到內陸地區。這些地方的工資水平要低很多。總部位于美國森尼韋爾的Recortec公司首席執行官萊斯特·李說:“從成都運貨與從上海運貨是一樣的。多出來的那點距離對空運費的影響不大。”
雷小山表示:“如果是服飾企業,現在可以遷出中國。但如果是生產電腦這種較高端的產品,就不能把生產轉移到國外。亞洲其他國家根本不具備所需的生產效率和世界級的基礎設施。”▲(作者約翰·布德羅,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