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戈
農民工引發的“用工荒”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隨著雇主們被迫逐漸提高用工價碼,用不了多久,招聘經理的焦慮就會消除。春節過后,一部分工人陸續回來,一部分留在老家,一部分新人又加入東進南下的農民工隊伍。勞動力供求在新價格上形成平衡。
然而這個春天,如果老板和招聘經理們依然希望僅提高一點點工資就能招到工人,那么他們很可能因為對供求關系做出錯誤判斷而影響生產。
筆者近日赴傳統勞務輸出地成都調查采訪,有一個強烈體會:農民工大規模回鄉就業潮已見端倪。返鄉就業的人數,可能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緩慢上升,而是呈現出大幅度提升的趨勢。
這種趨勢從去年開始已經非常明顯。最顯著的標志是沿海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重體力勞動者薪酬的大幅提升。在北京,資深泥瓦匠的日薪在一年時間里從200元增加到300元,建筑小工日薪從100元增加到150元。重體力勞動、技術工人月薪增加速度遠遠超過白領。
導致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是制造產業向內陸大規模轉移。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西區,富士康成都工廠的廠區綿延一公里多,整齊劃一的高大廠房一幢連著一幢。這家去年開工的工廠現在已提供8萬個就業崗位,而今年這個數字會至少再增加一倍。和富士康相鄰的還有著名代工企業仁寶偉業、緯創科技等,每家都將提供數萬就業機會。在此之前,英特爾、京東方、中廣電、聯想等國內外知名電子企業已經紛紛落戶。在成都周邊,已經形成類似東莞和昆山的電子產業生產集群。
由于近年來高端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變化,電子產品向國際市場交貨已由空運逐漸取代海運,沿海港口城市的區位優勢已經不再。如果出口目的地是歐洲,內陸地區的貨運成本反倒比沿海地區有所降低。
2010年底開始招工時,富士康將員工實習期間時基礎工資定為950元,去年下半年提高到1350元,而在今年正月十五當天,又提高到1550元。按照招工廣告,加上加班費,普通操作工月工資總額達到2500到3800元水平。盡管如此,幾家臺灣代工企業招工問題依然成為令當地勞動部門頭疼的頭等大事,招工名額被分配給各郊縣,各種招聘網點已密布到鄉鎮所有角落。
從薪酬角度對比,當地電子工廠操作工僅比廣東少數百元。從成本角度看,回鄉就業已成一種必然選擇。同時由于多年來統籌城鄉政策的推進,成都周邊城鄉差別迅速縮小,城鄉二元戶籍結構正逐漸被打破,農民工在家鄉就業的誘惑力進一步增加。
除薪酬和生活成本的變化,由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所導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針對農民工長期執行的歧視性政策,成為農民工返鄉就業潮的內在原因。很多農民工在東部沿海城市打工十幾年,異鄉人、二等公民的壓抑感無法排解。而家鄉或家鄉附近一旦有性價比合適的工作崗位出現,農民工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工會毫不猶豫選擇回鄉。
同時,由于不接納農民工就地落戶,實際上相當于提高了農民工在當地的生活成本。農民工享受不到地方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必然要對雇主提出更高的薪酬要求。這實際上相當于沿海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推卸了自己的責任,并轉嫁到企業身上。而企業無力或者不愿意承擔這部分成本后,向內陸遷移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理性的選擇。
現在看來,沿海發達地區的用工荒將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潮流。對農民工的歧視和盤剝很可能導致他們快速逃離,從而使一些尚未來得及實現產業轉型、仍依賴制造業的沿海城市陷入產業空心化。這個結果可能令不少地方決策者始料未及。▲(作者是中央電視臺《今日觀察》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