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16日文章,原題:在價格凍結壓垮大學時的請求 隨著政府顧問、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私人承包高校宿舍和食堂而積累起來的飛漲的債務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發出警告,內地很多大學從上世紀90年代末所遭遇的債務壓力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湖南政協委員伍中信建議當局解決大學食堂和宿舍的私人開發商和經營者的困難,由于政府對他們提供的服務下達價格凍結命令,他們已損失數十億元。由于債務纏身,特別在二類和三類大學,私營業主的服務質量急劇下降。“爭論的焦點是這些企業的私人性質和政府對他們提供的服務實施了價格凍結。”吳說。自2009年,他就大學債務問題在湖南進行了一次調研。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后,為幫助國家走出經濟停滯,內地大力推動大學擴張,把建筑狂潮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近20年,為彌補公共資金的不足,內地很多大學把宿舍和食堂服務業務外包給私營業主或者聯合私人開發商一起興建這些設施。官方統計顯示,從1999年到2002年,內地大學興建3800萬平方米的新宿舍,超過此前50年的總和。
吳的研究顯示,到2005年底,私人投資者光是在湖南就花了53億元為49所高校的40萬學生興建學校食堂和宿舍。但這些企業現在面臨巨大困難,主要是因為政府從2003年起禁止服務費上漲,而同時通脹一直揮之不去,銀行貸款成本急劇上升,支付的工資也在上升。大學宿舍租金漲價禁令自2000年就一直沒有撤銷,人們猜測當局不解除命令是害怕學生鬧事。
“當局應該對私營業主的損失和大學的銀行貸款一視同仁,因為私營業主的投資對于學校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吳說。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央政府一直拒絕減輕私人開發商和運營者的負擔。吳說,比起提高價格帶來的社會影響,這件事更應得到關注,因為很多私營業主快經營不下去了。
全國人大常委朱永新表示:“大學管理部門可以為私營業主制定一些規則,但他們有賺錢的權利,因為他們畢竟是私營的。”▲(作者雷蒙德·李,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