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齡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從1999年的161所發展到了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0%,每年招收的全日制新生超過300萬人。近10年來,高職招生數占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的比率從8.8%上升到49.0%。2006年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高職高專醫學衛生院校371所,畢業人數144321人,而2009年畢業人數為220744,翻了一倍以上[1]。由于醫學專業性、基礎性、復雜性、社會性強,服務性、教育形式、教育層次要求高的特點,單憑精英教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各級衛生醫療機構的需要,所以,高等職業醫學教育滿足了一定的市場需求。而在現實中,社會對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認識和定位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我國將教育劃分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4 類。這種按教育內容、教育層次、學生年齡3種標準的分類本身就違背了概念劃分的“同一原則”,犯了“混淆根據”的邏輯錯誤。所以,用多重標準劃分的職業教育概念是不符合邏輯的,也是不科學的,從而就導致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界定也不清晰、不準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和其他醫學教育類型具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疊性,出現了培養目標不明確,大學、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都辦高職的現象,使醫學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2]。雖然擴大了招生,但是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仍然是困擾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發展的大問題。國外發達國家如英美加德日澳等國的單一醫學教育學制,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不存在大專、中專培養醫師(士)層次,也沒有成人醫學教育的教育類型。法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包括通科教育和專科教育,培養獲取通科醫學博士或專科醫學博士的醫生,其衛生職業教育則負責培訓護士、助產士、醫技人員等不同醫療層次的人才。而中國的醫學教育則層次較多,結構也較復雜,主要由初等醫學教育、中等醫學教育、高等專科醫學教育、高等本科醫學教育和研究生醫學教育5個不同的層次組成,培養醫生、護士的途徑除普通醫學教育外,還有高職醫學教育和成人醫學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第89 條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技能及知識。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會議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教學理念的發展強調了不僅要加強基礎文化教學,還要加強合作、公關等非技能性能力的培養。而世界銀行(1993)對職業教育的定義為在學校中為技術工人做準備的,部分課程是專門的職業理論和實踐。所以我國應對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概念做進一步界定,例如哪些專業適合于高等職業醫學教育,從而在實施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筆者認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標準界定類似于專科教育(大專),即培養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服務于基層的醫護醫技人員。
我國將醫學教育專業劃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而歐美國家將醫學教育只分為醫學、藥學和口腔學3個類別。高等職業醫學教育雖然在專業上也涵蓋大部分專業,主要有護理、醫學影像、醫學檢驗、口腔工藝技術、視光技術、計劃生育、醫學美容、針灸推拿技術、衛生管理、醫學工程技術、中藥、生物醫學工程等,但仍然沒有突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特點,即強調技能、操作,突出職業教育特點的專業。這樣就應在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專業設置方向上應該做出適當調整,發揮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優勢。不盲目擴大招生,使培養的人才學非所用,從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高等職業醫學教育明確地提出了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口號,并將其作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只是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層面被提出,相應的理論建設并沒有及時跟進。隨意削減基礎課、理論課,過分強調發展技能,這種狀況不利于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發展。而許多醫學職業技術學院存在辦學條件不足、盲目擴大招生、專業設置不合理的現象,如有些醫學專業有著巨大社會需求量,如社區護理、老年護理,所以就業面較寬;而有些專業社會需求量很小,如影像。前者有著較強的社會通用性,后者的社會通用性則較弱。高等職業醫學教育需要培養哪些類型的技能人才,各有什么樣的層次規范和需求量,就區域、行業而言有什么樣的分布要求等,所有這些都需要進行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科學規劃、努力落實。而這些工作內容,就需要采用科學的、合理的、符合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發展實際的標準,對技能進行具體的分類,而這個標準正是指社會通用性的強弱。因為,社會通用性必須忠實地反映社會人才需求發展變化的狀況,因此對于培養高等職業醫學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來說,它也必須忠實地反映高等職業醫學教育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高等職業醫學教育一味地強調動手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技能可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單純強調動作技能,而忽視了心智技能(在頭腦中對事物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的智力活動)則是不完整的教育。
現在高職的醫學教育強調技能型教育,而過分強調醫學生技術層面的擁有,容易導致其人文素質的下滑。因為醫務工作者不僅對“病”服務,還要對“人”服務,若高職醫學生只是把患者當成工作對象,而缺乏對其全面的理解和關愛,這也是高職醫學生自身思想觀點、法律意識、道德觀念、人生價值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的表現。高等職業醫學教育除了要進行單一的技能人才培養以外,還要在做人、團隊、溝通方面找到新的平衡點,建立學校醫院利益的共同體。高職醫學生可以很快適應醫院技能崗位,但是缺乏溝通、團隊合作的精神,所以,現在的畢業生普遍存在溝通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轉移能力較弱的現象。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決定了醫學生除學習醫學技能之外,還應該受到人文、社會、心理、情感、態度、生命觀、倫理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白衣天使”。
必須加大對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深入研究,明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界定范圍、辦學規模、培養層次、職業特色、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才能保持高等職業醫學教育健康、和諧、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1]邢琳,王瑾,趙春歌,等.醫學高職高專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調研及共享機制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1):5-6.
[2]王未.當前我國高等醫學職業教育中的幾個問題及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0(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