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北京衛生學校,北京 100053)
教育部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20年)中指出,應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必要文化知識、熟練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撐和人才貢獻[1]。我校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承擔著為北京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在加強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可以通過開設職業素質課程來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
通過對我校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2008—2010屆畢業生的調查問卷顯示,本專業90%以上的學生在各級醫院檢驗科就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加強衛生系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衛生部早在1988年就頒布了《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提出了醫務人員在進行醫療活動時必須遵守的7條思想和行為準則,并將醫務人員醫德考核結果,作為應聘、提薪、晉升以及評選先進工作者的首要條件[2]。2011年我們在對畢業生就業單位進行調查時了解到,單位在錄用人員時,有40%以上的用人單位是將職業態度作為是否錄用的首要條件。說明用人單位對人才從單一的專業技能要求,開始轉向以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為前提的綜合素質要求,這就需要學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工作能夠適應衛生行業的發展,使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能夠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
2009—2011年連續3年對我校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只有54%的學生是自己填報的中招志愿,有23%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是理想專業,有20%的學生對專業有所了解,只有6%的學生喜歡所學專業。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入學時,大多數不了解也不喜歡所學專業,上中職學校是無奈的選擇,更談不上對將來所從事職業的了解。中職新生不僅文化基礎薄弱,同時沒有學習目標,對未來感到茫然,對將來從事的職業缺乏認同感,導致學習缺乏動力,學習積極性較差,特別在入學第一年,普遍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些什么,怎么學,以及為什么要學,課程考試不及格率較高;此外,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相距甚遠。中職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對他們進行良好職業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3]。德者,立身做人之本,乃事業之基。職業道德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4]。教育的責任之一就是對學生的發展負責,“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它要求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學生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從事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針對中職生在入學后出現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職業素質課程主要向學生介紹行業發展的歷史、現狀、發展前景,使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所認識,產生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并明確職業崗位對情感態度、能力品質方面的要求,幫助學生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好自己的職業目標,從而明確學習目的,盡早進入學習狀態。
2.2.1 認識職業 主要介紹行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將來的發展趨勢,就業方向與前景分析,職業崗位對人員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專業課程設置等,使學生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產生職業認同感,激發學習興趣。
2.2.2 職業生涯規劃 在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確定職業目標,客觀地對自身條件和客觀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自己的未來,并確定在校學習期間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對學習充滿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
2.2.3 職場規章制度 主要介紹國家針對醫院檢驗科制定的法律法規,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關于檢驗人員素質與能力方面的行業要求,如《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ISO 15189-GB/T 22576),使學生能夠自覺遵守相關規定,能夠遵循行業嚴格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2.2.4 職業素養 衛生部科教司在《關于加強衛生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進衛生職業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衛生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衛生職業教育從單純的計劃管理向衛生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專業劃分向職業崗位劃分轉變;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突出以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救死扶傷、團結合作、人文關懷等為主要內容的衛生職業道德教育;深化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5]。
2011年我們對93家用人單位就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素質進行了問卷調查,用人單位認為該專業需要的職業能力依次為適應崗位能力、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及創新意識等;需要的職業道德與態度依次為工作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誠信度、適應能力、組織紀律性等。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將衛生部關于衛生職業道德的要求和職業崗位需要的職業素質作為職業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職業素質課程教學應擺脫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缺乏實踐體驗的模式,不能讓學生只局限于理論層面,而應在形式上有所創新,為學生創設職業素養體驗、感悟的環境與氛圍,由學生自我建構,從感受職業素養、認識職業素養,到逐漸形成職業素養。
2.3.1 專題講座“認識職業”、“職業生涯規劃”和“職場規章制度”專題部分可聘請行業專家和本校本專業優秀畢業生進行專題講座,專家的權威性和對行業的深入了解,可以使學生更加信服;而優秀畢業生的親和力、自身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可以給學生以借鑒,也能使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好的規劃。
2.3.2 案例分析 選用實際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領悟其中的含義。例如,某實習生在使用玻璃燒瓶時未按照要求外加一個布套,結果在操作過程中發生意外,玻璃燒瓶破碎后的碎片濺入眼中,導致其右眼失明。用這個例子讓學生領悟嚴格遵守《崗位操作規程》的重要性,這比單純的理論講授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3 實踐感悟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對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而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都來自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6]。為此,可以安排學生到醫院檢驗科實踐,并給出實踐任務,提出實踐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到真實的職業場所去感悟和體會,體會工作人員應該遵守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學習如何與同事合作、與病人進行溝通,體會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的重要性。
我們在設置職業素質課程時,不能忽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地位,不能只重視知識和行為規范的傳授,還應注重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并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親身體驗,使其將所學知識內化為所知并進一步外化為所行,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衛生行業所需的勞動者。
[1]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S].教職成〔2010〕13號.
[2]衛生部.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S].1998.
[3]湯雙兵.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內容重要性的分析和思考[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1,28(2):104-105.
[4]任勇.現代中職生成才導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5]衛生部.關于印發加強衛生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的通知[S].衛辦科教發[2006]168號.
[6]沈建林,沈紅元.處理好六大關系 提升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水平[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