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珍,楊承祥,王漢兵,文先杰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前,麻醉學研究生主要來源于缺少臨床經驗的低年資住院醫師、基層醫院麻醉醫師及醫學應屆本科畢業生。他們的臨床“底子”相對薄弱且參差不齊、專業知識相對貧乏、臨床技能和對臨床問題的認識處理能力不足。因此,培養既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臨床醫療工作需要的專業人才,是培養臨床型碩士研究生的新課題[1~2]。
我科于2003年承擔了徐州醫學院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共招收24名研究生,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研究生培養的前提,同時,研究生教學的質量與師資隊伍素質息息相關。因此,我科成立了研究生指導小組(共6人),其中主任醫師4人,博士生2人,碩士生2人,實行導師負責制。小組成員均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感,且了解研究生臨床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我科常派遣此小組成員參加國內外會議,同時還邀請專家前來講學,讓成員了解國內外麻醉專業發展的新動態,以提高其學術水平。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在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今天,規范教學制度勢在必行[3~4]。根據研究生教學的要求,結合我科的具體情況,我們制訂了一套研究生規范教學管理制度。
教學管理制度分為4個部分:(1)總則:詳細闡述了研究生導師、教學主任、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及研究生的職責。(2)研究生培養計劃及安排:第一年完成學位基礎課;第二年上半年完成臨床技能培訓,并將其分為了解、熟悉、提高及強化4個階段;第二年下半年完成文獻的查閱,并思考科研課題;第三年完成綜述并確定課題,然后提交研究生導師審閱2個月;開題報告1個月;臨床或動物實驗6個月;撰寫論文2個月;預答辯1個月。(3)研究生培訓要求:對研究生培訓期間需要達到的要求做了詳盡的說明。(4)麻醉科病歷匯報規范,業務學習課程表,規范化標準操作示教安排以及各種常見麻醉操作考試評分標準。
我國醫學學位分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類,這兩類的培養目標不同。其中,醫學專業學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高級臨床醫師)為目標,因此,臨床能力的培訓是臨床型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核心。
(1)提供大量臨床實踐機會。我院手術量大,手術種類齊全,2011年共完成手術27425例。麻醉科的業務范圍廣,除臨床麻醉外,還涉及疼痛治療、無痛內鏡修復、無痛分娩等領域,同時開展了心臟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胰腎聯合移植等各類重大手術,因而能夠為研究生提供較好的臨床實踐機會。
(2)專人帶教。為了規范臨床培訓,我們指定專人帶教(需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資格),并將研究生的臨床培訓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了解階段),此階段不做任何操作,主要了解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麻醉文件的書寫要求及麻醉技術操作規范;第二階段(熟悉階段),此階段在第一階段對一般知識了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各項基本麻醉操作技術、麻醉藥物應用方法、臨床監測方法,以培養研究生麻醉管理和對人體生理機能調控的能力;第三階段(提高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參與危重疑難病例手術、心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的麻醉,了解其麻醉管理要點;第四階段(強化考核階段),研究生根據自己臨床培訓的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同時進行考核。
(3)參加值班。我們要求研究生在本院醫生的指導下參加科內的值班,從而提高了他們處理急診病例的能力。同時,還定期安排了危重、疑難、特殊及搶救病例的討論,使得研究生的麻醉管理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4)建立量化標準。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能力培養需在實踐中進行,臨床經驗的積累需有一定的工作量。借鑒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驗,對醫學專業研究生的臨床訓練制訂了量化指標,如對其氣管插管、硬膜外穿刺、中心靜脈穿刺、橈動脈穿刺及麻醉病例的數量等做出詳細的規定,便于導師檢查,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自覺參加醫療實踐,以提高其臨床能力。
(1)每周一次業務學習。針對實習醫院對研究生醫學理論知識培養的忽視,我科安排了每周一次的業務學習。通過這樣的講課,不但使聽課者了解到麻醉的新進展,并且對基礎知識進行了重溫,而且使講課者也通過備課、收集資料達到了一次理論知識的提升。同時還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前來講學,使大家了解國內外麻醉專業發展動態。
(2)病例匯報與討論。由于麻醉科的工作特點,麻醉醫生很少有機會書寫病歷。為了進一步加強麻醉醫生對病情的熟悉以及規范麻醉病歷的匯報,我科制訂了麻醉病歷匯報規范,將麻醉病歷匯報分為麻醉計劃和麻醉總結的匯報。麻醉計劃匯報主要是指未實施麻醉的病例,麻醉總結匯報則是指已實施麻醉的病例。病歷匯報一般在每天早上交班后進行,由低年資醫生、研究生或實習生進行匯報。匯報完畢后由兩位值班醫生點評,然后由當天的值班主任和科主任總結點評。最后由全科副主任以上醫師評分。每人需完成8次病歷匯報,如評分不及格需重新匯報。這樣,不但規范了其對病歷的描述,通過術前制訂麻醉計劃,術后實行麻醉總結還加深了其對麻醉工作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其麻醉水平。此外,研究生的表達能力、膽量和自信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通過點評,也為大家提供了麻醉經驗交流的平臺,使全科的人都有學習提高的機會。
(3)規范化示教。為了使研究生掌握麻醉的基本技能,使麻醉操作規范化,我科安排了副主任以上資格醫生進行硬膜外穿刺、氣管插管、中心靜脈穿刺、橈動脈穿刺等規范化操作的示教。
(4)教學視頻。我們將規范化病歷匯報及麻醉操作示教過程制成了教學視頻錄像。其制作工作全部由我科醫生完成,這樣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學習。
(1)審稿及英文翻譯。由于導師是3種國家級核心期刊《中華麻醉學雜志》、《Anesthesis&Analgesia》(中文版)、《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編委,每年承接大量的審稿和翻譯工作。我科組織研究生分批審稿和翻譯,每篇論文所有人都參加審稿,然后由一人進行主審和發言,其他人員提出自己的審核意見,最后由導師把關定稿。通過這種形式,既保證了審稿和翻譯的準確性,同時又提高了研究生論文的寫作水平、擴大了專業英語的詞匯量、拓寬了研究領域的知識面。
(2)課題設計、開題報告、中期匯報和預答辯。我們要求研究生經過大量查閱文獻后,根據本科室所具有的科研條件思考科研課題,盡量選擇臨床課題,并準備3個不同研究方向的課題,經研究生指導小組討論后,選擇其中的一個,這樣使研究生對麻醉的多個領域的進展均有較深的認識,拓寬了他們的科研思路。然后將明確的課題設計方案提交研究生指導小組審議,并完成綜述。在科內進行開題報告1~2次,研究指導小組成員對其課題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進行審議,并提出其中的不足。要求研究生通過開題報告掌握前瞻性或回顧性臨床科研標書的書寫要領,培養其對國內外文獻分析的能力。接著進行臨床或動物實驗,期間需進行1~2次中期匯報,包括研究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研究生指導小組審議相關問題并提出建議。這樣能及時發現開題報告的不合理設計和新出現的問題,避免學生畢業前夕匆忙完成學位論文導致畢業論文和答辯準備不足的現象,促使其能按期完成相關工作。實驗完成后,在科內進行預答辯1~2次。
(3)論文發表。研究生在讀期間,要求完成1~2 篇綜述,發表3~5 篇相關論文,其中在麻醉核心雜志上發表1~2 篇論文。
研究生在讀期間,我們對研究生進行2~3次理論考試和一次麻醉操作考試。為了使考試規范及合理化,我們建立了擁有5000 道麻醉多選題及100 道麻醉基礎題的考試題庫,可以隨機抽取試題對研究生進行考核。此外,我們還制訂了常見麻醉操作考試評分標準。考試由分管教學的主任監考,考試后進行講評。
作為即將成為高級醫學人才的研究生,不但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要具備有良好的醫德醫風,這就需要研究生在學習階段確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端正思想。
醫患溝通是現代化臨床型碩士研究生需具備的一種基本技能,掌握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能是研究生將所學技能服務于患者的根本保障,也是研究生自身價值體現的重要前提。
[1]侯英,陳靜靜,潘琳,等.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2):353-356.
[2]王冬梅,殷艷.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惑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48-49.
[3]王振元.麻醉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09(5):4-6.
[4]楊淑華,李碧麗,曹秀風,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與考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