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悅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從句是英語中一個重要的語法項目,也是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難點。有研究發(fā)現(xiàn),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有51%來自母語干擾[1]。亦有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搜集了各種各樣的錯誤,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中英文之間的差異越大,學生的錯誤頻率就越高[2]。學生的從句習得當然也不例外。文章希望通過統(tǒng)計和分析學生寫作中由負遷移引起的從句錯誤,找出該水平學生從句習得中的一些典型錯誤,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改進教學。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語言學家們開始研究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中介語理論和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遷移理論[3]127。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了中介語假說的概念,1972年在其論文《中介語》中指出:所謂中介語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建構起來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它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也被稱為“中間語”。
所謂“遷移”指的是外語使用者在使用目標語時受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使用規(guī)則的現(xiàn)象[4]。當母語規(guī)則與目標語規(guī)則相同時,套用母語規(guī)則就能促進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起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當母語與目標語的規(guī)則相異時,套用母語規(guī)則就會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消極的干擾和影響,這種影響就是負遷移。
20世紀70年代,錯誤分析發(fā)展成為應用語言學領域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一些語言學家(French,1949;Lee,1957)對學習者的錯誤展開了一些研究,但缺少理論框架的支撐。當時的研究者運用對比分析對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進行比較來預測學習者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然而,通過對比分析所預測的錯誤并未完全出現(xiàn),因此對比分析受到質疑,錯誤分析應運而生。
錯誤分析通過中介語和目標語的比較來研究學習者的錯誤,S.P.Corder(1967)提出了錯誤的三方面重要意義:第一,對教師而言,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系統(tǒng)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向目標語接近過程中已達到哪個階段;第二,對研究者來說,錯誤分析可以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為他們提供語言習得方法的證據(jù);第三,對學習者來說,錯誤分析為他們提供了發(fā)現(xiàn)目標語的規(guī)則和手段[5]。
隨后,James提出了遷移分析,將中介語與母語比較,遷移分析負責分析與母語遷移有關的錯誤。James認為研究中介語有三種范式:對比分析(比較母語與目的語)、錯誤分析(比較中介語與目的語)和遷移分析(比較母語與中介語)[6]。
本文借助中介語及母語負遷移理論、錯誤分析理論,對常州工學院延陵學院本科英語專業(yè)大二120名學生所寫的命題作文My View on Children′s Watching TV,Video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中的從句錯誤進行整理,從關聯(lián)詞錯誤、從句內部錯誤及主從句關系三方面分析由母語負遷移引起的從句錯誤。
通過對語料中從句錯誤的整理,共找出143處由母語負遷移引起的錯誤,這些錯誤可分為3種情況,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由母語負遷移引起的錯誤類型及數(shù)量分布
1.誤用關聯(lián)詞
誤用關聯(lián)詞指的是關聯(lián)詞本身使用錯誤。例如:
(1)As the children are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so they can get the knowledge from TV or radio.
(2)Since there are also a large number of bad things in it,so I′m not in favor of …
例(1)和例(2)從屬連詞since,as 和so 連用,此外,也有though 和 but連用的現(xiàn)象,明顯是受了漢語中“因為”和“所以”,“盡管”和“但是”這兩組詞常常連用的影響。
(3)They′ll avoid the bad information and look for good things what they actually need instead.
(4)The computer games are also that make the children lose themselves.
(5)TV,video give provide them with more chances to study knowledge what they can’t learn in class.
從例(3)~(5)可以看出,學生未能真正掌握關系代詞“what” 和“that”在定語從句及表語從句中的用法。
2.誤省關聯(lián)詞
(6)The main reason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is that there is too much unhealthy information.
(7)A child just learn from books will become bookworms.
例(6)和例(7)兩個定語從句中分別缺少了關系代詞that和 who。在英語中,關系代詞既代表其修飾的名詞,又是從句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而漢語根本就沒有關系代詞,關系代詞的用法對中國學生是難點之一,他們往往按照漢語思維,把關系代詞省略,因而造成句子成分的缺失、結構的不完整。
(8)It′s hard to decide or to say whether should let children watch TV,video or not.
(9)People who against it hold that TV,video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10)A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our life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lorful.
例(8)中缺少主語,而在漢語的復合句中,主語是可以省略的。例(9)中謂語缺失,英語的動詞在句子中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學生往往只從句子意思翻譯,忽略句子成分缺一不可。例(10)則主謂語都缺失,這一錯誤是由于學生對從屬連詞掌握得不好和母語負遷移造成的,漢語的連詞既可以引導句子又可以連接詞和短語,而英語的從屬連詞只能引導句子。
1.單獨成句
單獨成句在本研究中是錯誤頻率最高的。主要體現(xiàn)在because, so, but及while等連詞引導的從屬和并列從句中。中國學生知道連詞可以引導從句,但卻不知道在英文中從句只是句子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片段,并不是一個正確完整的句子。單獨成句造成主從句關系錯誤的,例如:
(11)While others are against it.
(12)So that children can study efficiently.
2.從句并列
漢語造句多用意合法, 憑借隱含的邏輯將句子各部分統(tǒng)一起來,因而可以將幾個從句與主句并列,而不影響意義的表達。而英語造句多用形合法,借助連詞關系代詞等將句子的邏輯層次體現(xiàn)出來,多個從句并列在結構上是不被接受的。因從句并列造成主從句關系錯誤的,例如:
(13)What′s more,if they play computer games,if they watch TV at home for a long time,they will become weak and fat without exercise.
由以上分析可見,母語負遷移是影響所調查學生從句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主從句關系錯誤最為普遍。
在英語從句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學生的從句錯誤在中介語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可在教學中對英漢結構進行對比,漢語的意合導致學生在英文寫作中容易忽視句子內部的語法連接。英語是形合語言,句子各成分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重語法關聯(lián),有較強的形態(tài)標志,講究語言功能前后的一致性。在英語從句中,關聯(lián)詞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對關聯(lián)詞的掌握直接影響其從句的輸出,教師可通過英漢關聯(lián)詞的對比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共性及差異,使他們充分理解和掌握英語關聯(lián)詞的特點,克服母語負遷移,從而寫出正確的英語從句。對經(jīng)常用錯的詞匯更要反復強調,如because和so, although 和but不能連用。
Krashen 認為,可理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學生英語課堂上接收到的輸入是有限的,教師應向學生推薦一些稍高于他們水平的語言材料,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可理性輸入,從而促進他們的外語習得,提高其語言運用的能力。此外,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7 ]。閱讀能夠為寫作提供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感及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平時閱讀面越寬,思路就越開闊,運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就越強,也就能更多地克服母語的負遷移。
反饋是二語習得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20世紀70年代,隨著認知理論的發(fā)展,特別是中介語理論的提出,人們對錯誤的認識有了新的認識,錯誤不再被認為是失敗的標記,而被看作是學習者中介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差異[3]129。因此,教師的反饋在學習者的外語習得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環(huán)境中,反饋通常指為了改進、提高學生的學習而對其某一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發(fā)回的信息[8]。反饋可以是書面的或口頭的,也可以是有聲的或無聲的;可以是對正確的肯定,也可以是對錯誤的指正。在寫作課程中,教師的反饋更多的是書面反饋。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給出詳細的、積極的反饋,促使學生更加注意自己目前尚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其外語習得。
目前,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是在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比分析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增加可理性輸入等方式,使其克服從句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真正掌握英語句子結構的特點,為英語語篇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Tran-Chi-Chau.Error analysis,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Studens′ Perceptions:A Study of Difficul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national Inter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5(13):119-143.
[2]朱中都.英語寫作中的漢語負遷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 (2):31-33.
[3]張勁松.大學英文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及教學策略[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4):127-130.
[4]何兆雄.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65.
[5]Rod Ellis.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48.
[6]James C.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中的錯誤:錯誤分析探討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曾亞平.論英文閱讀與寫作的相關性及教學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71-173.
[8]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