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娟
(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云南 瀘水 673100)
淺談病例教學法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
段麗娟
(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云南 瀘水 673100)
我省乃至全國很多衛校都沒有附屬醫院,不能滿足臨床見習需要,學生對眾多的臨床表現只能死記硬背。為此,筆者在內科教學中嘗試應用病例教學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病例教學法;內科;病例編寫
1.1 具有鮮明的目的性
在病例教學中,無論是病例的編寫選擇,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的而進行。
1.2 具有啟發性
任何一份病例都包含有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探尋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可能是外露的,有的可能是隱蔽的,有的可能是零亂、不完全的。實施病例教學就是迫使學生透過眾多的、看似復雜的病例去觀察和分析,并作出判斷、推理和論證,開發學生的智力。
1.3 具有客觀性
病例是對已發生的典型病例的真實寫照,具有高度的客觀性。供學生學習的病例,均是從臨床挑選出并適當加工而成的真實病例。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擾下對病例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其結果客觀真實。
1.4 具有實踐性
實施病例教學法是要告訴學生如何在經過實踐的真實病例面前充當醫務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學生實現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使學生在課堂上短時間內接觸并學習到大量的臨床知識,以彌補實踐經驗和實際運作能力匱乏的不足。
1.5 具有綜合性
學生學習不僅限于對基本理論的掌握,還取決于是否具有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實踐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單靠讀書聽課就能達到的,而實施病例教學法能使學生突破原有的知識范圍,拓寬知識面,從角色扮演中學會綜合運用知識和靈活處理各種病例的方法,增加新的知識,彌補學習中知識片面的缺陷。
2.1 來源
筆者對臨床或雜志中收集和整理的典型病例進行提取、篩選、總結,編寫成適合教材的教學病例。
2.2 原則
緊扣教材內容,遵循典型、實用、常見、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2.3 分類
(1)簡單型。比較簡單、典型的與教材內容基本相符的病例較容易分析,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使其產生自信心。
(2)復雜型。比較復雜、有一定難度,需要動腦思考、討論方能完成的病例,通過分析、討論,促進學生全方位地思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課時目標和知識點,選擇病例的展示時機,大體分3種情況。
3.1 先講授,后展示
單純講授教學內容之后,展示病例。展示方法為口述、板書或用課前準備好的書面掛圖、打印材料等。展示后,讓學生先展開討論,然后進行反饋、總結和強化。如講授“急性胰腺炎”時,課時目標要求學生描述不同類型的臨床特點、并發癥及主要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要點及治療。按照教學目標可確定這樣的知識點:掌握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尤其是治療。在理論講授之后,展示一個誤診誤治病例,因醫護人員工作疏忽和粗心而導致胰腺炎由間質水腫型發展成出血壞死型,以致釀成嚴重后果。借此強調在急腹癥的診療過程中,既要密切、細致地觀察病情,又要做到診斷準確、及時,治療無誤,從而強化了教學效果。
3.2 講授中隨時展示
在講授過程中,根據每個知識點的需要隨機地插入一兩個簡單病例,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印象,一般采用口述法。如講授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時,教師邊講授邊進行角色扮演,采取坐位,兩手前撐,兩肩聳起,表情異常痛苦,呈呼氣性呼吸困難,呼氣時發出哨笛音,同時將體格檢查會出現的陽性體征(胸廓飽滿、運動受限、叩診呈過清音、聽診有哮鳴音等)邊演示邊講授。這種教學方法結合課程內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所例證的問題比較單一、簡單。
3.3 先展示,后講授
在講授前,先把病例展示出來,讓學生討論、思考并提出疑問,然后講解,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認真聽講,在聽課中解決問題。如在講“肺炎”一節時,先向學生介紹病例:某男,32歲,因高熱伴咳嗽、胸痛3天,曾按感冒治療,用解熱藥體溫下降后復又升高,被診斷為肺炎收入住院。接著向學生發問:“同學們想一想,該病人為什么用解熱藥后體溫沒有被控制?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熱?為什么被診斷為肺炎?診斷依據有哪些?還需要完善哪些檢查?應該如何治療?”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同時把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提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另外,平時多注意通過班主任或學生了解學生的患病情況,如果有內科疾病,當講到某學生曾患過的某種疾病時,可先讓其回憶、敘述當時的癥狀,以及診療的全過程,然后教師對該病進行系統的講解,再讓學生對照書本去討論和區別。這些病例因為發生在學生身邊,有的甚至是學生輪換守護過,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學生興趣和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固,改變了過去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4.1 病例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模式是指認識—設疑思考—分析判斷—決策。如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討論:(1)認識。首先讓學生熟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表現。(2)設疑思考:病例中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潰瘍、肝硬化還是其他原因所致?
(3)分析判斷。A.哪種病的可能性大;B.診斷依據是否充分;C.哪幾項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為該病的確診依據;D.病例中假如是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提出為什么診斷為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而不是潰瘍等,排除這些疾病診斷的依據又有哪些?
(4)決策。根據以上綜合分析,最終診斷病人患有何病?4.2病例教學法優勢
(1)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高度重視,集中注意力,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2)克服了單純灌輸理論知識和課堂枯燥無味的弊端,活躍了課堂氣氛和學術思想,豐富了教學活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3)能夠更順利地完成教學計劃,通過對眾多典型病例的討論、分析、講解或點評,初步鍛練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對以后的實際工作大有益處。
(4)既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運用知識和診斷分析能力、綜合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組織能力的提高。
G421.1
B
1671-1246(2012)15-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