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黃 剛,楊 萍,劉 娉,曾貴峰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深入推進院校合作 培養實用護理人才
——新形勢下對中職護理專業臨床課程改革的探索
王彩霞,黃 剛,楊 萍,劉 娉,曾貴峰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在國家中職教育改革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新形勢下,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培養符合臨床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質護理人才是目前中職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深入推進院校合作,大力改革護理專業臨床課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院校合作;護理人才;中職;護理專業
在國家中職教育改革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新形勢下,中職護生學歷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及就業率均不理想。如何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打造符合臨床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質護理人才,提高護生就業率,是中職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緊緊依托我省衛生職業教育集團優勢,深入推進院校合作,大力改革護理專業臨床課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國家不斷改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09年實施了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2010年11月出臺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深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1]。溫家寶總理說過,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2]。既然是就業教育,就必須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基本依據,按照企業的生產實際來進行教學。將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作為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出發點,才能提高中職教育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是被實踐證明的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2]。為實現我省衛生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省衛生廳于2010年11月組建了甘肅省衛生職業教育集團,以促進我省衛生職業教育發展。
2011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后,考試內容由原來的4個模塊調整為兩個模塊即專業實務和專業實踐;考試內容編排形式由學科到系統,考試涉及學科由專科到全能,并新增6門課程內容;考試題型臨床病例題分量加大,A1型題占20%,A2型題占60%,A3/A4型題占20%,其中只有A1型題為非臨床病例題,其他為臨床病例題。這次改革突出體現了國家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即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但相對我校中專護生來說,考試難度明顯加大,同時加大了就業難度。
目前,我校護理專業有三年制普通護理班、助產班及急救護理班,四年制英語護理班和“雙證書”護理班。其培養模式均為經典的三段式模式:醫學基礎課+臨床課+頂崗實習。其中學生有2—3年時間在學校接受醫學基礎課及臨床課的理論學習,雖然也安排了實驗課、實訓課,但受課時、實驗和實訓室及教師個人實踐技能水平的限制而效果欠佳,到最后8個月才進入醫院頂崗實習。學生在各科室輪轉時甚至尚未完全熟悉環境就要出科,只能參與一些“跑腿”而毫無技術含量的簡單護理活動,根本無法達到提高護理操作技能的目的,畢業后難以勝任臨床護理工作。在實習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督導及自主學習動力,護生基本不對已學理論內容進行鞏固,待實習結束后很難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再加上只有中專學歷,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的學生不在少數,這使學校、家長及學生均痛心不已。
目前,中職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生比也不斷加大,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雙師型”專職教師更是匱乏,教學任務過重,在教學質量、教育科研及進修學習之間難以協調,非常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由于專職教師遠遠不足,增加了許多外聘教師,他們大多來自醫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結合最新臨床動態進行教學,但相對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個人素質也良莠不齊,且得不到醫院的支持,經常會出現時間與精力不能充分保證的情況,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隨著院校合作的深入及新一輪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目前使用的教材已很難適應醫院臨床變化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因此,培養模式落后、“雙師型”師資匱乏及教材老化均已成為制約中職護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教材建設是保障教學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2]。
充分發揮衛生職業教育集團優勢,由省衛生廳統一規劃安排,在院校聯辦方面給予最大支持,在醫院建立實訓基地,各臨床科室協調保證教學師資。學生入學第一學年在校學習基礎課及基礎護理學,每周利用半天時間去醫院臨床見習,主要熟悉醫院環境,感受工作氛圍,了解護理工作性質,進行職業能力鍛煉,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可度,為今后的專業技能培養奠定良好基礎。第二學年進入醫院實訓基地學習臨床專業課程,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真正體現“做中學,學中做,學、做合一”的培養理念。根據臨床工作需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專科護士,以學生志愿及就業需求分班,如護理專業內科方向、外科方向、婦幼方向、老年方向及社區護理方向等,所學課程相同但授課內容有所偏重,每天下午安排理論課教學,由各科精心挑選的中級及以上職稱醫師或護師講授,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利用適宜的病例進行情景教學;利用醫療活動集中的上午時間進入相關科室,熟悉護理工作程序,結合理論課掌握該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護理技能。這樣安排既保證了學生見習質量,又保證了教師的授課時間。第三學年開始進行8個月的醫院臨床頂崗實習,按護理方向不同安排各科實習時間。與醫院協調,挑選各科素質過硬的護理骨干,加強學生理論及技能訓練指導,保證“一對一”帶教質量。每科室出科前由學校實習就業科聯合醫院護理部進行嚴格的理論知識及技能考核,內容涵蓋該科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主要知識點及臨床實際工作技能需求,每次考核統一評分閱卷,成績統一管理,既可督促、管理學生,又可反映實習醫院的帶教水平。出科考核不合格者補實習,所有科室均實習合格方能獲得畢業證。實習結束后,統一返校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5月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考試后立即召開輔導教師與學生的座談會,了解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成績公布后做好統計分析工作,并與輔導教師總結經驗以更好地指導今后的輔導工作,切實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
依據新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臨床工作的需要,由學校臨床教研室各學科專職資深教師作為負責人,深入鉆研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以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疾病種類為基礎列出考核范圍;再由醫院各臨床科室挑選出具有豐富護理實踐經驗的骨干擔任授課教師,依據這些疾病在臨床中的發病率,確定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護理為考核重點,因為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疾病出現的頻率與該病的發病率相關。按照醫院臨床護士工作必需技能,先編寫授課講義,試用后修訂成為新的校本教材,并請具有一定職業教育理論基礎的課程專家、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參與審定,充分體現教育學原理及中職護生的認知規律,貼近就業崗位,凸顯職業教育特色。
編寫授課講義時,模擬醫院整體護理模式,增加臨床護士必備的基礎及專科護理知識,培養學生護理技能和綜合思維。文字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以符合中職護生的認知規律。每節內容的編寫應按照醫院整體護理的流程順序,導入精心設計的臨床病案,接診→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護理評價,即按照臨床護士的工作流程編寫內容,強調實際工作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內容。在每節內容后以拓展知識的形式體現該科特點,既便于教師向確定方向的班級授課,又便于學有余力學生的自我提高,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在編寫過程中,尤其注意整體性規劃和資源的整合利用,各學科之間內容編寫不能各自為政,避免對同一理論或護理措施重復論述,甚至形成多元論,降低了教材的權威性。如在現行教材中,腹水患者出現移動性濁音,其腹水量在《健康評估》中是500 ml,而在《外科護理》中為 1000 ml,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再如發熱患者的護理,雖然已在《護理學基礎》中系統學習了護理措施,但在《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等教材中還會多次出現,既浪費了教材資源,又使教材缺乏嚴謹性。故編寫時需多次召開會議討論研究,進行科學的整體性規劃,明確各學科對相同知識點的闡述分工,既體現臨床護理知識體系的統一性,又突出各學科專業特色。
師資是職業教育發展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1]。素質優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實現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學校應建立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及良好的激勵政策,督促教師同時取得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證書,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還要熟悉臨床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水平,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動手操作。院校合作非常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素質提升。目前,多數衛生職業學校要求45歲以下專職教師每年進入醫院臨床實踐的時間不少于兩個月,并且要求“帶著任務下去,拿著成果回來”。學會一門新操作、編寫情景案例或結識一批行業骨干均可作為成果,以切實解決學生培養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同時為避免教師產生盲目甚至應付的思想,應折合課時給予經濟補助,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專職教師也可到醫院實訓基地聽課,既有助于及時更新臨床知識,又有助于督促外聘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醫院的兼職教師則應加強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定期進行教研室集體備課,參與學校聽課、評課活動。只有采取這種“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提升教師的職業教育素質,逐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才能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總之,依托衛生職業教育集團優勢,深入推進院校合作,使醫院、學校及學生達到“三贏”:充分保證了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實踐機會,培養了學生扎實的臨床工作技能,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明顯提高,就業率明顯提升;縮短了新手護士的培養時間,大大減少了護患糾紛,提高了醫院臨床護理質量,有效維護了醫院的服務聲譽;解決了職業學校師資短缺難題,明顯增強了學校的“雙師型”師資力量,使學生培養更貼近崗位需求,更符合職業教育目標,維護了學校的辦學聲譽,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S].2010-11-27.
[2]魯昕.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C].2010-03-18.
G 420
A
1671-1246(2012)15-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