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林和
臺商擔任大陸政協委員的情況,引起了島內綠營媒體的焦慮。《自由時報》20日稱,臺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規定,臺灣人士不得出任大陸黨政軍職務,違者將被處罰10萬至50萬元新臺幣,“但臺商擔任中國政協委員情形并未禁絕,本月初更出現首位臺商擔任政協常務委員的情況,并非陸委會屢次對外所說的特邀或特聘委員般的單純,挑戰馬政府兩岸政策紅線”。
聲稱有臺商擔任政協常委
據《自由時報》20日報道,臺企聯常務理事、山東臨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劉竹承不僅擔任臨沂市政協委員,還在今年3月3日的臨沂政協會議上被選為常委,臨沂市政協的官網已在3月4日發布新任常委名單。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聲稱,他將安排“陸委會”針對此議題進行項目報告,并要求全面清查臺商擔任政協委員或領有相關身份的情形。
對此,劉竹承接受《自由時報》采訪時表示,他在大陸經商已有16年,事業頗具規模,且長年投身慈善事業,十多年來為資助孤兒、老人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因此受到當地政府重視,特別邀請他擔任政協委員,“這次獲選為常務委員,也是當地政府的推薦”。至于擔任政協委員已經違反相關規定,劉竹承說,他并不清楚有關內容,若“陸委會”請他說明,他會清楚表達臺商在大陸經商所遇到的問題,“有些時候要看大環境,當什么職務,不是臺商一人所能決定的”。“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勛則稱,據了解,劉竹承是擔任“特聘”政協委員,不具備正式政協委員的職權,應無違法的問題。他還說,臺灣民眾在大陸擔任公職,過去有過處罰案例,有臺商在大陸擔任海外僑務政協委員,當時是由臺“內政部”處理的,但后來又被撤銷。《自由時報》舉例稱,某壽險公司董事長因在上海擔任“僑聯委員”,2007年4月被臺“內政部”罰款10萬元新臺幣,當事人不服向“行政院”提起訴愿,同年8月又被撤銷。“內政部”官員稱,臺灣人是否在大陸政黨團體兼任職務,“內政部”很難認定,但只要由相關單位提供數據,就會依法裁罰。
臺籍政協委員壓力很大
據悉,自2003年起,大陸開始同意省市級以下政協安排臺灣人士加入,但由于臺灣當局法令限制,如東莞、廈門和上海等地的臺商都只能以受邀列席方式參與當地政協會議。最初,雖有少數臺灣人擔任政協委員,但都同時具有香港居民身份,或籍貫是臺灣、生活在大陸,像鳳凰衛視著名女主播吳小莉被增補為廣東省政協委員,臺灣著名影星胡慧中也成為第九屆江蘇省政協委員。2008年9月,臺“陸委會”官員稱,已掌握十多名臺商出任大陸地方政協委員的情況,臺當局希望他們不再擔任,如果勸說無效,將依法處罰。該官員還說,吳小莉自稱是基于工作需要、以香港居民身份出任政協委員,但她目前仍是臺灣人,“陸委會”持續溝通,如她仍不愿放棄,將依法開除她的臺籍。
2007年,東莞政協的一紙聘書又讓林佳蓉等3名臺商的名字悄然寫入政協委員名單。這也是大陸首批純臺籍的政協委員,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林佳蓉曾回憶說,當時不僅臺灣當局對他們三人發出警告,公眾輿論也施加壓力,她的親戚朋友斥責她:“好好的企業不做,跑去搞政治。”東莞臺協的一些成員認為,她即使去了也只是當“花瓶”,說的話起不了什么作用。就連臺灣海基會也持謹慎保守的態度,出面協調周旋,最終3位委員中的一人回臺,簽署了“放棄擔任政協委員”的文件。為了既能履行政協委員職責,又避免被罰款,林佳蓉將所有財產過戶給丈夫,而且兩年沒回臺灣。
臺態度似有松動
不過,臺當局的態度在近幾年似乎有所松動。2008年臺企聯成員曾面見馬英九,多位臺商會長提議,臺商礙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的規定不能擔任大陸政協委員,對大陸政策沒有發言權,希望臺當局透過“修法”方式,讓臺商可擔任政協委員,才能保障大陸臺商的權益。與會人士轉述稱,馬英九也認為臺商擔任政協委員是“好的方向”,對臺商保障“將是一大突破”。當時,一些國民黨“立委”甚至醞釀在“立法院”推動“修法”。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接受采訪時也曾表示,臺胞在大陸任政協委員將提上“陳江會”議程。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學者張五岳分析稱,讓臺商擔任政協委員后,大陸的下一步應該會是讓臺商進入政府系統,如擔任副縣長等。他認為臺灣當局應增強臺商的凝聚力,否則類似趨勢將難以阻擋。▲
環球時報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