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凡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200241)
提 要 近年來出現的流行語在語言使用心理上顯示出了一種非常明顯的游戲心態,這種游戲心態實現為流行語中的游戲成分。本文主要討論一種無關指稱的游戲成分,即交際者在描述一類現象時,違反常規用法,選擇或制造一個和當前現象無關的語言符號來實現指稱。無關指稱所選擇的語言載體可分為固有詞語、臨時組合、無意義的符號堆砌三種,它們在能指方面要求必須保持和正常語言單位(當下情境中應該選用的正常語言符號)之間的必要聯系;在所指方面,游戲性流行語具有雙重所指,一個是該語言載體的固有意義,一個是當下情景需要實現的情景意義,這兩者必須具有一定的間離性,兩個所指意義相差越大,游戲性就越強。不過,即使是固有意義和情景意義毫無關聯的語言載體,在使用中也會依靠增生、推衍、返源等方式生成新的關聯。流行語的游戲心態和游戲成分有其存在的社會根源,主要表現為特殊群體的智力炫耀,契合了去神圣化的現代心態,并且具有身份認同的傳播價值。
對于流行語研究,學界往往重視社會文化表現,將其看作社會心理和民眾意識的語言表征,因而多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其屬性和特點。這固然是非常正確而必要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流行語不僅具有特殊的意義內涵,而且具有特殊的語言表現,流行語也突出反映了大眾的語言使用心理,特殊的語言使用心理會產生特殊的語言形式,比如求新求異的語言心理所產生的新造詞式的流行語,就是大家討論得比較多的一種情況。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流行語反映出的社會心理熱點,還要探究流行語言格式背后蘊含的豐富語言心理。
我們觀察到,近年來出現的流行語在語言使用心理上顯示出了一種非常明顯的游戲心態,即把語言使用當成一種游戲過程,在實現交際目的之余,還費心尋找超常使用語言的方法,把玩語言單位的語音、字形、組合方式等形式特征,追求一種娛樂大眾的趣味。
這種游戲心態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語言生活中,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字游戲,如回文詩、對聯、字謎、填字游戲等,就是以語言符號作為載體或工具而進行的游戲活動。但是,在這些文字游戲中,語言符號僅僅是游戲者把玩的對象,沒有利用其意義實現具體的交際功能。而流行語中顯示出來的游戲性與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流行語是有實際交際功能的,游戲心態所依附的游戲成分僅是流行語的一種組成要素,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用于交際的功能成分。比如近幾年流行“囧”、“槑”等怪字,其字形的圖像性就是其游戲成分,但仍然具有具體的語義,是用于交際的語言單位,這與純粹游戲性的文字畫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所以,游戲性流行語與通常所說的文字游戲具有關注并且創造特殊語言形式的共同點,但也具有用于實際交際并流行于一定社會階段的獨特性,它是一種活生生的社會語言現象。
大量流行語背后蘊含了游戲心態,其具體的語言載體就是流行語中的游戲成分。不同的流行語包含不同的游戲成分,不同的游戲成分游戲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比如流行語“給力”,源于方言,但直接出處是網友配音的日本動畫片《西游記·旅程的終點》,意為“帶勁、有沖擊力”,其中的游戲成分就比較薄弱,僅是一種借用方言產生的特異語素組合。此后,有網友根據“給力”造出一個新的英文單詞——ungelivable(不給力),其游戲成分就比較豐富,因為含有跨語言的形式要素,還有造詞法的“中西混搭”。再如《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致辭《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發表后引起了很大反響,“淚流滿面”也成為一個社會流行語。這個流行語是語言的正常使用,是沒有游戲成分的。但是隨后與之諧音的“內牛滿面”也成為流行語,就含有較豐富的游戲成分了,主要就是“內?!边@個離奇形式和“淚流”的意義之間的悖離。
限于篇幅,本文無法全面分析流行語中的所有游戲成分,只詳盡討論類似“內牛滿面”這樣的游戲成分,我們稱為無關指稱類①——交際者在描述一類現象時,違反常規用法,選擇或制造一個和當前現象無關的語言符號來實現指稱,雖然從實際功能上看,該語言符號僅被當作一個能指形式引入,但是其原有的所指意義仍然會與當下的指稱目的發生映照和互動,由此產生特定的娛樂效果,造成一類游戲性流行語。
除上例外,我們再舉一例加以說明。2010年的流行語有“杯具”、“餐具”、“洗具”這一系列,使用者不使用日常詞語“悲劇、慘劇、喜劇”,而是選用與之諧音的語言符號“杯具、餐具、洗具”,而“杯具、餐具、洗具”的原初意義與“悲劇、慘劇、喜劇”的意義并沒有什么關聯,這就產生了一種滑稽的感覺,反映了“戲弄語言、游戲文字”的心態,成了一組游戲性流行語。可以說,如果剝離了這種游戲心態和游戲成分,“悲劇、慘劇、喜劇”本身是不太可能成為流行語的。
可見,“無關指稱”這種流行語中的游戲成分主要包含以下特征:(a)違反常規選用特殊的語言符號;(b)這種特殊語言符號雖然也能完成交際目的,但其固有的意義與當下的交際目的并不匹配;(c)這種不匹配正是使用者刻意制造的效果;(d)在品味把玩這種不匹配的過程中,游戲心態得到了滿足。
無關指稱這種游戲成分最終是在一個語言載體上實現的,這個語言載體就是流行語違反常規所選用的特殊語言符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固有詞語
這是指選擇固有的詞語形式作為無關指稱的語言載體,如“圣女(剩女)、圣斗士(剩斗士)”。這種固有詞語甚至可以是專名,如“必勝客(必??停?、斗戰勝佛(斗戰剩佛)、齊天大圣(齊天大剩)”等。
2)臨時組合
這是指臨時制造一個詞語組合來作為無關指稱的語言載體,如“神馬(什么)、草泥馬(操你媽)、圍脖(微博)”等。
3)無意義的符號堆砌
這是指無關指稱選用的語言載體是一種無意義的符號堆砌,如“鬧太套(英語Not at all的中文音譯)、腫么(怎么)、雞動(激動)”等。
當然,還有一些無關指稱的載體是以上三類的“混搭”,如“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漲”等描述商品漲價的系列流行語,其中部分形式是有意義的臨時組合(“你狠、你玩、你漲”),但整個結構又是無意義的堆砌。再如“糖高宗、蘋什么”中的“高宗、什么”是固有詞語,但整個結構也是無意義的。
以上這些無關指稱的語言載體雖然是一種違反常規的使用,但顯然也不是任意選擇的,需要在能指和所指兩方面受到制約。
首先在能指方面,這些語言載體必須保持和正常語言單位(當下情境中應該選用的正常語言符號)之間的必要聯系,否則的話,理解者就不能通過它們聯想起正常語言單位,交際就會失敗。據我們考察,這種聯系主要是通過諧音來實現的。如:
(1)開賽車遇到這樣的悲劇,你還能蛋定嗎?②
上例中的“蛋定”必須聯想到其諧音形式“淡定”,才能達成理解。當然,除了諧音聯系以外,上下文語境也規定了聯想的方向,協助了語碼形式的轉換。
諧音聯系也存在豐富的表現,如“蛋定”和“淡定”是完全諧音,“神馬”和“什么”是部分諧音,“有木有”和“有沒有”是方言和普通話的諧音,“鬧太套”和Not at all是漢語和英語的諧音。此外,還有比較復雜的諧音,比如“蘭州燒餅”,意為“樓主神經病”。誰發了無聊的帖子,就會被人稱為“燒餅”,這里諧音的方法是聲母諧音。當然,諧音越接近,就越容易識讀,而太隱蔽的諧音聯系,就會限制識讀和流傳,僅成為特殊群體的內部隱語。
在所指方面,無關指稱的語言載體具有雙重所指,一個是形式載體固有的所指意義(以下簡稱為固有意義),一個是當下情景需要實現的所指意義(以下簡稱為情景意義),這兩者必須具有一定的間離性,兩個所指意義相差越大,游戲性就越強。如果固有意義和情境意義沒有特別的反差,就不屬于我們所說的游戲現象,成了語言的正常使用了;如果情景意義是固有意義的引申,這就是正常的詞義派生現象;如果情景意義和固有意義具有相似性或相關性,這就是正常的詞語比喻用法或轉喻用法;如果固有意義和情境意義具有聯系且能同時在語境中獲得解釋,這就有可能是一種雙關的修辭格。
3.1 無關指稱中固有意義和情景意義反差的兩種情況
在無關指稱中,固有意義和情境意義雖然必須存在反差,但還是可以分出以下兩種程度:
1)弱關聯
固有意義和情境意義具有較大反差,但仍存在一定關聯。如前所述,這種關聯的強弱程度與流行語的游戲化程度成反比:關聯越弱,游戲性就越強;關聯越強,游戲性就越弱。當關聯性強到可以作為隱喻或借喻用法時,該格式的游戲性就消失了,成了語言的正常使用。試比較:
(2)a“北約”、“華約”(全國高校中以北大、清華為首的兩大自主招生聯盟)
b數錢帝、表情帝、體操帝、章魚帝
c圣女(剩女)
“北約”和“華約”的固有義是專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簡稱,是指兩個國際性政治軍事集團,而其情景義是“北京大學為首的自主招生聯盟”和“清華大學為首的自主招生聯盟”。兩者之間雖有很大不同,但是關聯依然存在,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語義要素,如“是一個組織”、“具有共同利益關系”、“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者”等等,這使得“北約”和“華約”可以構成一個較弱的隱喻。“帝”的本義是封建社會的君王,后來引申為某些領域中成就大、造詣高的人,如“影帝”,到了上述流行語中只要擁有某一突出的特點即可稱“帝”。雖然在目前的共時語境下,“帝”的固有義“君王”和流行語的情境義“擁有突出特點的人”之間已經基本沒有關聯,但其間的演變和推理邏輯還清晰可辨。而“圣女”的固有義是“有圣德的女子”,情景義是“嫁不出去的女子”,在意義上兩者僅靠“女”這個共有語素得以聯系,其主要語義沒有關聯。
分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發現,它們都屬于弱關聯的類型,但固有義和情境義的關聯程度還有差別,大致是 a>b>c,與之對應,游戲性的強弱序列則是 a<b<c。
2)無關聯
在無關指稱中,固有義和情境義無關聯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這時候,一個語言單位僅依靠形式上的諧音關系,被用于新的情境中。如:
(3)a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
b神馬(什么)
“白骨精”的固有所指是《西游記》中的一個女妖精,情景義是“白領、骨干、精英”,兩者之間純屬語素別解,沒有任何關聯。“神馬”的固有義是“神異的馬”,情景義是“什么”,一個是名詞詞組一個是代詞,兩者風牛馬不相及。
3.2 新關聯產生的三種方式
例(3)中a、b兩例可以算作完全的語言游戲,語言單位的固有義沒有起到交際作用,可以說是一種冗余意義。不過,徐默凡(2010)指出,這些語言單位的舊型和新型因為諧音等方式具有一種語形象似性,因此“語言理解者總是存在著一種尋找(對應的)語義象似性的強烈意識;而且,語義具有發散性特征,只要對兩個語言形式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心力進行解讀,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共有的意義要素,進而在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語義之間建立象似性關聯。這就使得一些開始沒有意味的語言游戲會變成有意味的修辭形式”。這也就是說,即使一開始是純粹的語言游戲,用得久了,人們就會對意義冗余產生不滿,力圖為其注入新的解釋,從而在固有意義和情景意義之間生成新的關聯。新關聯的產生有三種主要方式。
1)增生
在使用中,情景意義會增加或衍生出一些新的意義,通過這些新生意義和固有意義發生關聯。如“白骨精”和“白領、骨干、精英”本來沒有直接關聯,但使用多了,語言使用者就在其中制造出共同特征:美麗的年輕女性。早期的語料中,“白骨精”的指稱對象不分男女,后來漸漸變得專指女性白領,這就是一個意義增生過程的有力證據。
再如徐默凡(2011)曾分析“玉米”(李宇春歌迷)的意義增生過程,在長期使用中,“玉米顆粒的整齊排列壓縮到歌迷擁簇成群的形象上;玉米鮮艷的顏色、飽滿的形狀壓縮到歌迷的靚麗外表、飽滿情緒上;玉米的顆粒眾多被壓縮到歌迷的人數眾多上;人們對玉米的喜愛感情被壓縮到歌迷身上;玉米作為常見糧食作物的樸素性和普及性被壓縮到歌迷身上……”這樣一來,“玉米”的固有義(一種糧食作物)就和情景義(李宇春的歌迷)產生了一定的聯系。
2)推衍
情景義本和固有義沒有關聯,但使用者通過設置一些語境,在特定的語境中推衍出兩者之間的聯系。如:
(4)人生就像是一個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和餐具。
(5)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著杯具,一手握著洗具。
本來,“杯具、餐具、洗具”和“悲劇、慘劇、喜劇”之間是沒有聯系的。但在上面的例(4)和例(5)中,由于句子語境的支撐,固有意義和情境意義之間產生了特殊的組合型的關聯,即“杯具和餐具擺滿茶幾”與“人生充滿悲劇和慘劇”、“刷牙需要杯具和洗具”和“人生悲喜交集”之間產生了隱喻關系。
還有一種推衍是以已有用法為語境,推衍出新用法的關聯來。如?“圍脖”?指的是“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兩者是沒有關聯的。但是后起的用法以“圍脖(微博)”為語境,衍生出“織圍脖(寫微博)”的用法,進而產生“織男、織女”的流行語,就有理據可言了。
3)返源
返源是一種更奇特的關聯方法,即在情景意義已經生成并為大眾所接受之后,再反過來去尋找或創造固有意義的新用法,循環往復,造成意義之間的糾纏交織,其游戲的意味更加濃厚。如:
(6)有一種牛肉面叫內牛滿面。
“內牛滿面”本是“淚流滿面”的游戲形式,但在例(6)中“內牛滿面”似乎真的成了一碗面,百度百科專門有這么一段:
(7)內牛滿面的做法
其實內牛滿面也是一種家常面,因其味美讓人回味無窮,作為家喻戶曉但是又極其高檔的一種面。
首先準備寬面、辣椒以及上好牛肉、半勺精鹽,如有需要的話還可加入河蟹(河中的螃蟹)、香腸、荷包蛋等等配料。把面下鍋清煮三分鐘,然后加入鹽等調味,撒好辣椒與牛肉,悶十分鐘,小火慢慢煮,然后加入配料——河蟹醬(河蟹肉也可)、香腸,然后去煮荷包蛋。注意,內牛滿面的荷包蛋需要加入一些芥末,以便入鍋后可以把沁人心脾的味道滲入面中,這可是關鍵。加入荷包蛋后,煮五分鐘,大火,然后撈出來涼三五分鐘后可食用。
更有名的是“草泥馬”,原來是臟話“操你媽”的無關聯諧音,是為了避免網站屏蔽而創造的。但是后來它就真的被當作一種動物的名稱來使用了,如:
(8)看草泥馬是腫么示愛的?。?!草泥馬也大秀恩愛啊!有木有!!!網上還出現由網友制作的《戈壁上的草泥馬》、《草泥馬之歌》等視頻,其形象往往用羊駝代替。
在流行語中,游戲心態為什么大行其道?無關指稱這樣的游戲成分為什么層出不窮?恐怕這是有著特殊的社會根源的。
熱衷于創造和使用流行語的主要是年輕人,而且往往具有高學歷、高智商、喜愛新鮮、勇于嘗試的特征,大量的網民就屬于這一群體。他們在語言生活中,往往不滿足于使用平凡普通的語言形式,總想要挖空心思、出語驚人。而且他們也擁有足夠的智力,在用于語言內容加工之余,還能用于對語言形式的改造。他們關注沒有實際交際價值的語言形式加工,純粹出于一種娛樂性的目的,可以看作是一種“多余語言智能”的釋放,其目的在于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引起同伴的欣羨之情。
流行語的創造者們對語言符號的游戲性加工,能顯示出高人一籌的語言能力,而且這種對語言形式的操弄,不知何時就會在團體里創造出一種流行的語言形式,這將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大量的追隨者群起而仿效,一個流行語很快就能演變為一個流行格式、甚至一種流行現象的原因了。
在當今這個娛樂的年代,早已有人發出宣言:“一切神圣的東西都已經煙消云散。”現代人試圖消解崇高、莊重、高雅這些沉重的東西,而代之以“藐視一切”的世俗娛樂態度。年輕人對此尤為認可,“無厘頭”的影視文學作品大行其道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這種對神圣化的消解首先針對的是外在于語言的事物,消解過程必須依賴語言而進行,此時語言只是一個操作的工具,但消解一切的浪潮也很快蔓延到語言本身。流行語言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們藐視一切慣例、習俗和律法,深深質疑其背后的合理性,他們最終把循規蹈矩的話語也當作了質疑的對象——語言為什么要這樣用?詞語為什么不能生造一個出來?語法為什么不能打破?從本質上講,語言系統及其使用規律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我們又為何要受其擺布呢?在這樣的潛意識支配下,改造語言、突破常規地使用語言,也成了現代人反抗制度的有力手段,此時,語言不再是工具,而成了消解神圣化操作的直接對象。
所以,我們一邊用輕松、諧謔的語言調侃著生活百態,一邊也不遺余力地“調戲”語言本身;我們不屑于正兒八經地說話,把語言自身的形式也當作操弄的對象,在所指和能指兩個層面進行著“去神圣化”的游戲活動??梢哉f游戲心態不僅是一種語言心態也是一種社會心態,這是流行語中游戲成分大行其道的又一個原因。
最后,流行語的游戲化現象也是年輕人社群身份認同的需要。大家都這么說這么玩,要想加入這個團體獲得認可的最佳手段就是我也這么說我也這么玩。能像別人一樣嫻熟地通過游戲方式使用流行語,其實是在顯示我和你們一樣是“圈內人”。這種身份認同的作用并不只是流行語所獨有的,一切的社群一切的社群語言變體形式都具有類似的產生動因。
游戲心態不是一種孤立的情緒,它具有以上三方面的存在原因,所以在流行語中加入游戲成分才表現為一種普遍的趨勢,流行語的游戲化傾向也成為具有全局性的特點,而不是一種個別的語言現象。
一個語言單位能順利地流行起來,成為人人喜聞樂用的流行語,從使用者心理來看,恐怕主要存在著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該語言單位在內容上的特異性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心態,一方面是該語言單位在形式上的特異性反映了人們的語言心態。有的流行語的盛行源于前者,有的則源于后者,但如果兩方面的原因俱備,那么必將使該語言單位成為流行語中的“原型代表”。試比較:
(9)a什么都是浮云——神馬都是浮云
b大壓力——大鴨梨
c淚流滿面——內牛滿面
a、b、c三組中的兩個流行語語義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是前一個流行語的語言形式比較平淡,而后一個流行語的語言形式則是本文所說的“無關指稱”,這就滿足了使用者游戲性的語言心態,因而比前一個流行語更像“流行語”,其生命力也會更長久。比如,“淚流滿面”作為流行語在近幾年早已銷聲匿跡,但是“內牛滿面”卻依然活躍在流行語的舞臺上。
而且,游戲性流行語憑借其突出易辨的語言表現,正在成為很多流行語體的體式標志。一段普通的話語,加上幾個流行游戲句式、幾個流行游戲詞語,就很容易地變成了“某某體”,“某某體”的流行又反過來增加了相關流行語的使用頻率。一時間,從網上到網下,從新聞到微博,滿眼都充斥著類似的流行語了。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游戲成分在為流行語的傳播推波助瀾之時,也有其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一方面無關的符號選擇耗費了解讀的心理能量,破壞了語言的經濟性;另一方面,游戲文字的態度也消解著表達內容的嚴肅性,影響了表意的準確性。因此,在網絡語境、日常生活中使用游戲化的流行語還無傷大雅,在正式的語體中大量出現就不倫不類了——這也是我們反對在新聞報道、政府公告、商業廣告等語體中使用游戲性流行語的原因。
注 釋
①“無關指稱”中的“指稱”在本文中是一種泛用,既適用于名詞性成分也適用于謂詞性成分。
②本文中的例子都來自互聯網檢索,下文不再一一指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