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學前教師與其他層次的教師相比,由于在教育對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課程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學前教師在能力、知識、素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突出地表現在音樂教育對幼兒成長的獨特價值以及學前教師應該具備較為全面和扎實的音樂素養上。也就是說,培養合格的學前教育師資必須緊緊圍繞其“專業性”和“職業性”,改變當前學前教師音樂教學素養低下的現狀,唯其如此,才能滿足我國學前教育迅速發展對幼兒教師數量和質量的迫切需要。面對這種新的形勢,需要各級各類學校對原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目標、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重構,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學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音樂課程作為開發幼兒潛能的重要手段和內容,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啟迪智慧,誘發靈感,在兒童身心發展和創造力開發等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價值,音樂教育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關于音樂的育人價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對人的性格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在美化人心靈方面有著獨特作用。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也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提出了“兒童生活音樂化”的主張。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則認為,童年不可缺少音樂,就像不可缺少游戲和童話一樣。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類有八種智能,其中音樂智能是對人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智力潛能。法國思想家盧梭也非常重視兒童音樂教育,主張實施啟蒙性兒童音樂教育,并提出了“音樂及美術等藝術是為了全面發展人的才能”觀點。現代社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更加凸顯了能夠有效促進人的個性、情感、認知、語言、意志發展的音樂教育的價值。2001年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將音樂、美術等學科藝術作為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強調這些學科課程在兒童教育和培養過程中的獨特作用。“要讓孩子在其藝術天性的引領下,在幼兒教師適當的引導下,兒童能在藝術活動中大膽、自由地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兒童對周圍世界與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從親身參與中體驗到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從而實現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1]。
然而,經過調研,筆者發現,我國當前學前教師的音樂教學素養問題卻很不樂觀,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現實問題。被調查的音樂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參差不齊,82.9%的音樂教師認為自己的音樂能力存在不足。其中認為自己即興伴奏和創編能力很好的僅僅占被調查教師的22.7%,而認為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則占到了77.3%;對國外三大音樂教學法較為熟悉和了解,并能在教學中實際應用的教師只占18.2%,81.8%的音樂教師對此表示不很清楚或從沒聽說過;能夠通過制作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授課的教師占14%,36.4%的音樂教師偶爾使用,49.6%的音樂教師表示從未使用過”[2]。由此可見,我國當前幼師的整體素養不高,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學前教育自身發展和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在幼兒教師的培養上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理念、課程設置方式、培養目標、教學范式等沒有隨著時代發展及時更新和調整,導致目前學前師資的培養已經難以適應學前教育的發展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并不合理,存在著沿襲音樂院校和專業的“學科中心模式”,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音樂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單一,課程理念、課程內容以及課程教學都落后于時代發展,不能反映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
具體來說,在課程目標上,存在重技輕藝的傾向。受此傾向的影響,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大多模仿音樂專業院校,無法體現培養學前職業音樂素養和能力的要求。培養的學生既無音樂素養方面的優勢,也不具備鮮明的學前專業特點,學生更不能很好地勝任幼兒教師的職責。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脫離教育實際的弊病。一方面,學前教育對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卻是各級培養幼師的院校在音樂課程和教學中仍以“學科為中心”,課程理念及實施過程都過于注重技能和技巧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較差,導致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不能適應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需求。具體而言,表現在音樂課程的設置沒有體現出學前教育的專業特點,課程設置分科過于細化,學科知識缺乏整合,導致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當前學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3]。在課程內容上,存在音樂課程陳舊落后的問題。課程內容尤其在適應性及實用性方面還相當欠缺,造成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音樂課程反映現代教育理念的內容較少,盲目追求音樂技能訓練等。在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也存在重視不夠,培養不足的問題。音樂教學時對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缺乏關注,忽視學生音樂表現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不能將教育技能和音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幼兒教師不僅需要熟練音樂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綜合性的教育藝術,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筆者認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幼兒教師的實踐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保證培養對象在具備一定的學前教育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形成其在音樂方面的特長。具體來說,在情感方面,教師能夠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在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學前教育專業必備的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即一定的彈、唱、跳的表演能力和為兒童歌曲伴奏、幼兒舞蹈創編等能力)。
筆者認為,合理的音樂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更新音樂課程的內容。使課程更多地反映音樂學科的前沿動態,并將最新的音樂學科知識和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學習內容,避免學校的課程內容陳舊落后。二是改造課程內容。對音樂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分化,力圖實現音樂課程內容的幼教化和綜合化[4]。目前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音樂課程有樂理、視唱、聲樂、鋼琴、舞蹈、即興彈唱、學前音樂教育、音樂欣賞、童聲合唱、兒童歌曲寫作等,各級各類學校依據其培養目標和師資情況,在上述課程中選擇開設。筆者認為在學前教育中,只有有效地整合相關音樂課程,才能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更好地適應未來幼教崗位的需求。
首先,要做好音樂領域相關課程的整合。如聲樂與童聲演(合)唱相整合、鋼琴與即興彈唱相整合、舞蹈與兒童舞創編相整合、樂理與視唱相整合,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很高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音樂知識的廣泛性與適用性,這幾門主干課程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學前專業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通過任課教師對整合課程的思考,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其次,要做好音樂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整合。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或音樂教學法)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等課程的整合,學前師范生只有將各學科知識都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有效地整合五大領域的教學內容。另外,還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程,如音樂欣賞、國外優秀音樂教學方法、豎笛、兒歌寫作等,這些彈性的選修課程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實踐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要增加課程見習環節和時間,確保專業課程教學中見習活動的各個環節,尤其是要保證音樂技能在幼兒園的運用方面的觀摩、體驗與總結。二是加強社團、比賽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具體應用和表現能力。三是加強教育實習和見習工作,做好實習和見習的管理。
在學前音樂教學方法上,筆者認為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念,創造平等、自由的藝術環境和氛圍,尊重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實際需要,鼓勵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5]。改變以往偏重音樂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將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模式靈活運用于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音樂課程講授的方式形象化、多樣化并富于感染力,讓學生的音樂課程學習更具實效性。
[1]韓莉娟.石家莊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D].河北師范大學,2009:6.
[2]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6.
[3]陳蕾.幼兒藝術教育的本義[J].早期教育,2002(7):16-17.
[4]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4.
[5]黃春蕾.關于學前教育音樂課程設置的調查與探討[J].廣東肇慶學院學報,2006(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