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130024)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生活環境,與其心理和行為的發展休戚相關。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報告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等因素的關系。但現有的研究都主要致力于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做靜態描述的研究。站在生態系統觀的視角看,這種靜態的研究雖然能了解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但并不能探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深層機制。因此,要真正持久地維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就需要以生態系統觀為指導,需要貫徹“大健康”的概念。
生態系統觀又稱為“生態系統發展觀”,是系統發展觀和生態發展觀逐步走向融合的結果。其基本思想為:個體不是孤立地存在和發展,而是處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之中;個體的發展既受到個體內部因素的影響,又受到個體外部因素的影響;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與周圍環境是相互作用的。
在生態系統發展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態模型(bioecological model)。在此模型中,布朗芬布倫納用行為系統(behavior systems)來指個體生活在其中并與其相互影響的環境,從大到小分為四個層次,即宏系統、外系統、中系統和微系統[1]。從宏系統到微系統,對個體的影響從間接到直接。宏系統是一個文化系統,包含著社會的價值取向、風俗傳統和道德規范等社會的宏觀層面。外系統對個體的心理發展無直接影響。例如,父母的工作單位。中系統指各微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如果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是積極的,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就具有積極的影響。微系統是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最具體環境,如個體所生活的家庭環境、所在的學校以及同伴團體[2]。
根據生態系統發展觀,心理發展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個體方面而言包括個體內變量和個體間變量;從環境方面而言包括環境子系統內變量和環境子系統間變量。站在家庭生態系統的視角,運用元分析和變量頻數分析的方法,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受家庭環境、父母和個體自身三個子系統的影響。在家庭環境子系統中,影響的變量為家庭社會與環境特征、家庭結構和家庭經濟地位;在父母子系統中,影響的變量為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所從事的職業和父母的養育方式;在自身子系統中,影響的變量為自身人格特征、自身性別和年齡。
1.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父母子系統研究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師,是青少年認知與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在父母子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是父母所采取的教養方式。筆者采用《父母養育方式問卷》分別對健康組青少年和問題組青少年進行施測,結果發現,在父母教養方式上問題組青少年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父母沒有滿足子女的一些合理需要,不認可他們的能力。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典型的、優勢的需要。由于問題組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良好、有效的溝通,這使他們不了解青少年這個時期的一些特點和要求,從而傷害了他們較強的自尊心和阻礙了他們自信心的發展。二是父母在情感上表現出漠不關心。青少年處于人生的心理斷乳期,這使他們在要求獨立的同時,心理上仍然依賴自己的父母。漠不關心的教養方式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和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三是父母運用更多的是粗暴和嚴厲的懲罰。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青少年時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時期。此時期他們開始思考“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的過去是怎樣的?我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等一系列有關“認識自己”的問題。而父母粗暴和嚴厲的教養方式會使子女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形成膽小、怕事、順從、懦弱、沒有主見等不良人格特征;二是表現出極度的反抗、暴躁和較多的攻擊性行為。
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父母文化程度、職業的關系研究發現,問題組青少年父母具有較低的文化水平和是較多的體力勞動者,這與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結果一致[3]。父母文化程度雖然是父母自身因素中客觀的變量,但它卻會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等主觀因素,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子女。父母的職業是與父母文化水平密切相關的因素,從事體力勞動的父母一般只有中專及以下的文化程度。
2.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子系統研究
家庭是個體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個體人格形成、情感培養的重要場所。筆者采用《家庭環境量表》分別對健康組青少年和問題組青少年進行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的測查,結果發現兩組青少年在家庭環境方面具有顯著差異。首先,問題組青少年家庭環境中親子關系緊張,家庭成員的親密感和獨立性較差。Anderlee采用談話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違法青少年與正常青少年親子關系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發現,違法青少年既沒有從父母那得到適當的愛,也沒有與父母心理上的適當交流[4]。其次,問題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家庭文化氛圍不僅會影響家庭的凝聚力,而且會影響父母教育青少年的氛圍,這些都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再次,問題組青少年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情感溝通。Clark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與父母有較少開放性的溝通呈正相關[5]。最后,問題組青少年家庭的控制性和道德觀不強,這使他們在采取某項行動前,缺乏明確的行動目的,對行動的結果也無正確的估計,不能根據新的環境確定新的行動目標,表現出較低的靈活性和敏感性。
對家庭結構和家庭經濟地位的研究發現,問題組青少年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較低。美國的格盧克(R.M.Geluk)在對犯罪青少年進行研究中發現,有86.7%的犯罪青少年生活于殘缺家庭[6]。兒童心理學家李·索克說:“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帶來的創傷僅次于死亡。”可見,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許多不利影響。此外,按照父母職業確定家庭經濟地位,分中等及其以上和中等以下2個層次,結果發現問題組青少年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差。
3.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自身子系統研究
自身因素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原動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發生變化的內在因素。筆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分別對健康組青少年和問題組青少年進行人格測查,結果發現問題組在N量表和P量表得分上顯著高于健康組。N量表測量的是神經質因子,此因子高的得分,說明個體情緒不穩定,擔憂、焦慮,常常憂心忡忡,容易激動,對外在刺激有情緒反應較強烈,這使得個體有時會出現沖動行為,容易對外界事物抱有偏見,以自我為中心。P量表測量的是精神質因子,此因子高的得分,說明個體對他人缺乏情感投入,人際關系不佳,喜歡鬧事,與周圍環境的適應較差。此外,對兩組青少年年齡和性別的比較研究中未發現顯著差異,這說明對青少年群體來講,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年齡和性別的差異。
1.父母子系統與自身子系統間關系研究
筆者以青少年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型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健康組,母親文化的主效應顯著,父親職業的主效應顯著,這說明母親的文化程度、父親的職業類型對健康組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在問題組沒有發現任何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
類似地,以青少年性別與年齡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結果均未發現任何交互效應。在健康組,年齡和性別在父母教養方式上的效應均達到顯著水平;在問題組,年齡在父母教養方式上的效應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父母所采取的教養方式應根據子女的性別和年齡有所變化。
對青少年人格與其父母所采取的教養方式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無論在哪一組,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的某些因子與其人格的某些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具體分析發現三個特點:其一:父母積極的情感投入與精神質P呈負相關,父母的嚴厲、懲罰、干涉和否認與精神質P呈正相關,這說明子女表現出的冷漠、孤獨、倔強等精神質特點與父母給予子女較少的情感溫暖以及較多的拒絕和保護有關;其二,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內外傾E呈正相關,父母的消極情感與E則呈負相關,這表明青少年人格發展中的內向和外向與父母情感投入的多少和性質有關;其三,父母采取過多的嚴厲、懲罰、保護、拒絕和否認與神經質N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子女表現出的緊張、焦慮、易怒或抑郁等神經質傾向與父母采取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等不良教養方式有關。
2.家庭環境子系統與父母子系統間關系研究
筆者以父母職業類型和文化程度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家庭環境的影響。結果在問題組只發現了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家庭環境具有顯著影響。在健康組,不論是父親的職業還是父親的文化程度均對家庭環境具有重要影響。這一方面說明問題組父母的職業與文化對家庭環境的影響較簡單,另一方面也說明健康組具有較強的家庭組織性和結構性。
類似地,以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家庭類型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類型對健康組父母教養方式具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家庭結構是否完整會影響其父母所采取的教養方式。雷靂等人對學習不良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發現,父母的婚姻狀況、家庭結構與其所采取的教養方式顯著相關[7]。
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環境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無論在哪一組,父母教養方式的某些因子與家庭環境的很多因子均存在顯著相關。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作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軟環境,是青少年個性塑造和社會化的“溫床”。兩者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Bank等人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子女、父母和教師進行了為期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父母不良的養育方式會導致一種糟糕的家庭氛圍[8]。
3.自身子系統與家庭環境子系統間關系研究
筆者以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家庭類型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健康組,家庭類型的主效應顯著,家庭類型與家庭經濟地位間的交互效應顯著。深入研究發現,當家庭結構不完整時,家庭經濟地位對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McNulty等人以不同種族的青少年為被試,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暴力行為和家庭結構、經濟狀況的關系,結果發現,黑人、拉丁裔美國人比白人更容易卷入暴力行為中,因為前兩者家庭結構完整性低,家庭經濟狀況較差[9]。
類似地,以青少年性別和年齡為分組變量,考察其對青少年家庭環境的影響。結果發現,年齡的主效應在健康組顯著。這表明在健康組,隨青少年年齡的增長家庭環境也隨之變化。此外,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交往范圍逐漸擴大,交往重心逐漸轉移,這會使家庭環境的某些維度,如娛樂感、親密度、組織性等發生相應變化。
對青少年家庭環境與其人格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無論在哪一組,青少年家庭環境的某些因子與其人格的某些因子均存在顯著相關。具體分析發現,如果青少年生活在情感表達自然、成員之間親密無間的家庭中,就會具有較少的情緒不穩定和較低的精神質。相反,如果家庭的獨立性、親密度和情感表達差,子女就易形成情緒不穩定、內向和精神質個性。
站在生態系統發展的視角,家庭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包含復雜關聯的成分和結構[10]。因此,要完全認識個體,就要把其置身于較大的家庭系統之中。在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中,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必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平衡性。家庭生態各子系統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力求達到家庭這一大系統的平衡。如果家庭系統出現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家庭成員較多的矛盾沖突、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致、青少年自身人格的偏差等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第二,開放性。家庭系統、學校系統、社會系統等均為大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不但受家庭內部子系統諸如父母子系統、自身子系統、家庭環境子系統以及子系統間關系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其他系統的影響。這種開放性決定了在研究家庭系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時,應將家庭系統放到更大的生態系統中。第三,動態性。家庭生態系統的狀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各水平之間都在不斷地相互作用。因此,家庭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第四,整體性。家庭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不但獨立起作用,而且不斷地變化和調整自身的作用。所以,一個變化或作用過程都有可能影響著整個家庭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站在家庭生態系統的視角下,制定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建議和措施,才能真正、持久地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
[1]Bronfenbrenner U,Ceci S.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A bioecological mode l[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568-586.
[2]Bronfenbrenner U.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Research perspectiv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723-742.
[3]林莉,侯玉波.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環境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2-36.
[4]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6.
[5]Clark R D.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J].Adolescence,1997(125):81-92.
[6]蔣索,何姍姍,鄒泓.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394-400.
[7]雷靂.學習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學,2001(2):242.
[8]Bank L.Abusive home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of poor adjustmen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1,29(3):195-217.
[9]McNulty T L.Explaining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violence:Structural disadvantage,family wellbeing and society[J].Justice Quarterly,2003,20(1):1-31.
[10]王海英,唐佶.生態系統理論視野下的災后心理救助方案[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