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近日,中國加快了對金融領域的改革步伐,設立溫州金融試驗區,逐步開放金融領域。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干事拉加德也在北京提出,希望中國要進一步對外開放金融和資本市場。這對中國是個極其重要的信號,但問題是:中國已經做好準備了嗎?在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同時,中國還應當做哪些準備工作?筆者認為,提前做好法律準備應當是主要的任務。
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階段,要順利渡過這個難關,維護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大事。近來,高盛集團內部員工撰文揭發該公司內部“有毒文化”事件,也促使我們應考慮如何對金融行業實行有效監督。筆者建議,中國應設立金融法院(庭),專事中國金融業內違法行為的偵查和審判工作,為凈化、規范中國金融業環境提供法律保護,對懲治金融腐敗,防止內外勾結,堵住國有資產流失等將起到其他機構無法起到的作用。
盡管我們目前已經擁有“銀監會”、各級金融工作局等機構負責相關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體制方面的制約,這些機構雖然能夠對各銀行的主營業務提出規范性政策要求,但它們是業務性行政機構,不能行使執法權力,這正是金融界內盡管制度、紀律很嚴,卻不能有效制止金融犯罪屢屢發生的原因。由于專業性質、特征和內涵各有不同,不同的行業設立各自專業的法庭專事處理相關的法律事務完全正常。例如,海事法庭就專門處理和海運、海務有關的案件,很有法律權威性。近來,有地方銀行官員攜巨款外逃,還有“美女老板”在“融資”6億元后一度失蹤,均讓現行監督系統蒙羞,再次證明另外設立金融法院(庭)的必要性。
金融法院(庭)的主要任務就是時刻監督重大交易的全部流程,查清每筆可疑資金的流動走向,以便及時發現異常狀況。因此,這個金融法院(庭)也能起到政策預警風險的作用。在地下錢莊十分活躍時,如果我們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足夠的風險警報,對那些非法融資、攪亂金融市場的違法行為及時提出法律介入,或許民間融資就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服務。與其花大力氣去亡羊補牢,我們不如事先把籬笆修得完善可靠,徹底杜絕亡羊的可能性。
我們不僅要摸索出在國內設立金融法院(庭)的經驗,更要積極呼吁設立國際金融法院(庭)。華爾街的某些金融犯罪分子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國際社會對他們的犯罪行為沒有追捕的能力,而各國的普通法院和法律體制均對國際金融犯罪心有余力不足。這使得那些金融領域的犯罪分子對其欺詐行為的法律后果不以為然,盡管有人幡然悔悟,宣布退出這種骯臟的交易市場,但仍有新人趨之若鶩,踏入這個萬人罵又萬人想的行業。如果有一個跨國金融法院可以跨越國界追緝那些在其他國家犯下金融詐騙罪的人,那么我們的國際金融環境會干凈、安全、可靠許多。
有位西方投行老板說過:他們是在為上帝辦事。還有一位國際金融炒家說:在金融市場只有規則沒有道德。在這些人眼中,法律不是他們關注的問題:不管他們做了些什么,不管他們的作為給其他國家的民眾造成多大影響,他們絕不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那些夸大收益,隱瞞或刻意縮小風險,吹噓金融衍生品暴利的行為,都應當列入詐騙和欺詐行為之類。這是金融法院立案、辦案的基礎。謊話、大話、虛話盛行,而法律聽之任之、無能為力,這種狀況不應再繼續下去。我們期望金融法院(庭)能夠作為專業的法律機構,為中國乃至國際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