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穎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沈陽 110034)
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評價,首先依據的是其特定的培養目標。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因此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應充分體現職業崗位性這一特點,構建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
職業教育與崗位聯系密切,導致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發生了變化。表現在不同的職業院校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統一性表現在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差異性表現在不同崗位、不同行業的個性化需求。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生產技術的變化必然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產業結構和技術發展必然導致專業教育與職業能力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并且呈現出多樣化,因此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也應實現與職業崗位的融合與統一。
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的具體表現是職業教育大發展,并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教育目標,導致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發生了變化。此時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從教師單方評價轉向學生、用人單位和社會聲譽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全方位評價。為構建全新的職教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必須進行改革,變單一化監控評價制度為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效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制。
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教、學、做”一體,導致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同樣是高等職業教育,農業、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專業建設在內容、形式、入學條件和課程模式上都有明顯差別,處于工業化時代的企業需要的是專門人才,從這個層面而言,對于不同的人才培養需求就必然產生不同的評價內容。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教、學、做”一體的改革中,已經不是簡單的教師個人行為,而是學校要對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結構進行重新組合與分工,建立適合教學改革的管理機制和辦法,使得學校從教學組織的規范化、程序化評價擴展為教學運行、教學組織、教學服務等學校所有組成部分的綜合評價。
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要建立在一個科學的監控和評價機制之上。監控體系要充分體現制約機制,通過有效地制度保障和懲戒措施,保證育人質量。質量體系的建立在于構建科學的質量標準和評價機制。依據質量標準,從兩方面進行評價:①按學校教育體系進行評價;②按用人單位反饋的社會評價體系進行評價,其最根本的評價是社會評價。制定的評價指標應力求客觀、準確、符合培養目標。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一般可由以下幾部分構成:①以教學質量組織構成及工作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質量實施組織保障系統,②以教學質量監控為主要內容的監控評價系統,③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教程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系統,④以教學質量信息數據平臺為主要內容的質量信息反饋系統。為確保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實現,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性特點,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應立足常態,積極探索,融入社會評價元素和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監控,構建“學校、行業協會、企業、三方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組織保障系統;實施院系內部、教學督導、校外、學生四個層面共同建立的監控評價系統;健全校內與校外、過程與結果兩結合的教學質量管理系統;充分發揮一個質量信息反饋系統的教學監控功能。”即形成獨具特色的職業院校“3421”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
教學質量實施組織保障系統充分體現職業院校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的培養模式,構建一個由教學校長、專家性質的校(系)教學委員會,專職教學質量監控機構(教務處)、各系部教學管理機構以及教研室、在教學質量第一線工作的學校督導隊伍、行業協會、學生實習實訓及就業企業、臨時組織的監考和巡考隊伍等為主體組成的教學質量實施組織保障系統,使管理重心下移,推進全面、全員、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
對于實驗實訓等實踐教學的管理應是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重點,目前的實踐教學已占到職業院校教學中的 40%以上,如何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確保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監控應逐漸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的重點。如何監控實踐教學過程應是高職院校重點研究的項目,學校應組織吸納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學科帶頭人等,對實訓基地、項目組及學生進行實踐過程監控。真正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管理,才是保證職業院校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特色所在。
校內教學檢查評估體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學檢查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干部及教師相互聽課制度、教師評學、學生評教、校(系)內部進行的各種教學檢查、教學觀摩、教學評優等。校外系統主要包括畢業生跟蹤調查信息、與用人單位間的雙向交流和信息反饋、人才市場需求信息和社會調研等。學校應組織專人進行針對性的校外調查,并形成制度化。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學校、學生、企業在內的多元化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價體系,多渠道科學的收集大信息量,形成對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檢查與評價。教學質量監控評價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對教師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是通過“專家評教”和“教師評教”,建立相同的質量評價標準,對教師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水平、計算機輔助教學水平、教科研水平、職教能力方面進行評價打分,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考核結果與崗位工資掛鉤。
(2)對學生評價 對學生評價可實施雙向測評。即開展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活動。學生評教是在大部分課程結束或即將結束的時候,以班級為單位由教務處或督導辦統一組織在指定地點對所有任課教師的評價打分。教師評學是所有任課教師在課程結束前,就班級的學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習質量、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質量評價打分,以此評選出“優良學風班級”。
(3)管理水平評價 管理水平依托健全、科學、規范的制度管理體系,形成以法制校、科學管理的良好局面,不斷提高管理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管理水平評價包括對定期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情況、教學情況通報制度執行情況、教學檢查實施情況等的檢查評價。
(4)社會評價 社會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即用人單位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用人單位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是否能夠到達用人單位的要求,是否能夠較好地完成崗位工作。家長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學校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和水平,對教師的素質和責任心的評價,以及一次就業的崗位評價。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學水平評估全面檢查和評價學校的辦學情況,通過動態考核,判定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就業率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看學校服務于社會的質量。通過以上三個方面,最終形成社會評價結論。
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價寓于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抓住主要質量監控觀測點,才能實現客觀公正的質量評價。
(1)教學策略管理。教學計劃與課程標準、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通過校內外專家論證、到企業調研、比較,適時調整課程,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計劃的先進性和權威性。
(2)教學環境與教學手段建設與管理。實驗與實訓環節的儀器設備是否得到保證,指導教師的教學內容安排是否詳細和可操作,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及手段是否達到教學基本要求。
(3)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用完善的制度來引導和約束教師,敬業愛崗,“雙師型”能力在教學中能充分體現。
(4)考試過程與學生成績的考核管理。用能力本位的理念來指導考試,建立專業技能標準和技能考核題庫,實訓項目庫,實施“雙證制”,主干專業課與職業技能的成績評定,盡可能用職業等級考證取代。
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系統是對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效果、教學管理、課程設置、畢業生就業實踐中的各種信息的跟蹤、反饋。一方面,通過校內監控各環節采集、分析各種信息,對教學過程的教與學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調查和分析人才市場的需求信息、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上的適應狀況的信息,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包括專業設置等提供重要依據。信息反饋必須沿著質量監控體系的環節、程序反向傳遞質量信息,形成閉環。同時應有專人對反饋的結果進行跟蹤,保證問題的解決和落實。
[1]蘇曉明,張成萍.試論新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教育與職業,2006(33).
[2]彭振宇.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國際比較及借鑒.機械職業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