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振明 云南省東南亞南亞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剛剛任命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一位美國駐緬甸大使,而這發生在昂山素季領導的反對黨(民盟)在緬甸聯邦和地方議會補選中囊括幾乎全部補選席位之后,引發了外界對這個國家下一步走向的猜測。
緬甸確實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但由此對中緬關系產生悲觀態度則大可不必。緬甸反對派的獲勝并不意味著執政黨的失敗。補選前,緬甸新政府的吳登盛總統與昂山素季在會面中已達成重要諒解,雙方都表示了政治和解的姿態。緬甸新政府讓反對黨民盟重新獲得合法地位,同意其領導人昂山素季參加選舉,這些都為民盟獲勝、昂山素季當選創造了條件。在選舉中新政府又主動邀請外國派觀察員來監督選舉,使補選平穩、順利進行,并接受選舉結果,給新政府加了分。通過此次選舉,人們看到了新政府繼續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尋求政治和解、民族和解的努力。這對穩定緬甸政治局勢,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是很有利的。
從反對黨民盟來說,補選的勝利提高了它們參與國家政治進程的信心。補選后一些反對黨人士甚至樂觀地看到了2015年大選獲勝的曙光。一些分析人士更把昂山素季的獲勝視為她在未來大選中角逐總統大位的預賽和熱身。因此,把這次補選說成是執政黨和反對黨的“雙贏”更為恰當。
補選后,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在議會中有了一些席位,能夠反映它們所代表的政治勢力和群體的呼聲與訴求。但在執政黨控制議會80%席位的情況下,反對黨要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一下子也沒那么容易。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中國當然關注緬甸的發展,對緬甸補選后中緬關系的發展自然會作研究和評估。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反對黨民盟對發展中緬關系缺乏熱情。其實,只要注意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的一些言行,就可以看出這一看法未必合乎實際。昂山素季被解除軟禁后積極希望會見中國駐緬甸大使,與中國建立聯系。在被解除軟禁次日她就公開表示:“中國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鄰居。不要把中國當成敵人”。此外,昂山素季在補選前幾天訪問中緬邊境地區緬北重鎮臘戍,在聽說當地商人擔心反對黨在選舉中獲勝會影響中緬貿易往來時,昂山素季澄清了這種說法,她說:“我請求人們幫我帶個話,這些都不是真的。”這些事實已足夠反映昂山素季及其領導的民盟在發展對華關系上的態度。
其實緬甸的任何一位政治家在考慮對華關系時,都不會離開中緬兩國交往歷史悠久,傳統友誼深厚,經濟利益互補,地緣政治突出這一實際。對緬甸的變化我們還需要繼續觀察,但相信昂山素季走上政治舞臺會更慎重地對待中緬友誼。▲(作者是云南省東南亞南亞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