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松日
(青島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山東青島266071)
從戰略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叢松日
(青島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山東青島266071)
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提到要堅持社會主義信念,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作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要著眼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保?]
文化軟實力帶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其價值體系決定著文化軟實力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2]并且把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2020年以前,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之一。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做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與核心。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軟實力,贏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競爭優勢,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的需要。
一個國家存在兩種實力:一種是領土、GDP、軍備、武力、科技等構成的硬實力;另一種是由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和外交影響力等構成的軟實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國家的硬實力不斷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指揮人員、作戰人員的素質,使任何國家都無需懷疑中國捍衛國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反觀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仍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重聲勢輕實效的形式主義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才能在凝聚人心、引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而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把加快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在信息化時代,軟實力建設變得比過去更加重要。隨著中國國家硬實力的提高,“中國模式”日益受到關注,中國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意識不斷增強,中國政府在國際關系中的斡旋能力、協調能力和號召力均大幅度提高,這些都是中國國家軟實力提高的明顯表現。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國家硬實力的提高首先應該歸結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但是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在提高當中,人民還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較量在世界范圍內還未解決,西方發達國家仍在包圍、排擠著我們。在國際實力的較量中,一個國家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敗;一個國家軟實力不行,可能不打自敗。因此,可以說,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更具滲透性、持久性和廣泛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大力增強中國硬實力的同時,必須不斷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
當前,中國的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呈現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態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硬實力的需要,又是展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軟實力、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潮流的需要。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先進文化的精髓,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奮斗目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實現文化強國的根本保證。
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保?]346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不倒”,怎樣才能“站得住”?這需要強大的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來說話??陀^上要求我們不僅要在經濟上快速發展,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硬實力,還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的影響力,尤其是要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增強國家吸引力,贏得世界認可和尊重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要戰勝資本主義,不僅要有硬實力的支撐,更要有文化上、制度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上總結:“中國的歷史和人民有四個選擇: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四個選擇’的本質是選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事實證明,中國歷史和人民只有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才使中國革命從曲折走向勝利;只有選擇改革開放,才能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國國家硬實力的提升,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持,尤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志說過:“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3]380因此,必須常抓不懈地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高黨的軟實力建設。要提高黨的凝聚力和軟實力,就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絕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黨的領導,放棄“四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只有死路一條。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當前,西方國家加強了對中國的“西化”、“分化”圖謀,用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以期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倒退,讓我們痛定思痛。只有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在國內外的各種思潮中不迷失方向,而是在與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學習、借鑒、揚棄、升華,豐富和發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堅持“四個選擇”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實現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經過實踐的檢驗,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是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精神上團結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難、創造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紐帶和動力。
其中,牢牢把握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新聞輿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社會輿論和群眾情緒的重要因素。能不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和黨的執政地位,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特別是在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人們思想空前活躍、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努力營造顧全大局、維護穩定的良好氛圍。由于社會輿論具有大眾化、普遍化和無孔不入的特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十分重視發揮社會輿論的這種規范、制約和影響作用,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堅持從基本規范抓起,鼓勵人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價值認同實踐體現到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之中,在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增強價值認同,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這對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以及推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黨政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提出了對黨政干部的思想素質和倫理要求,這其中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是任何社會對管理者都有公共要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領導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領導干部在公共生活中,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必須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對社會和人民利益負有重要的責任。實際上,這兩個意識就是先進性意識。而要形成這兩個意識,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鄧小平同志說過,改革開放我們沒有丟掉老祖宗,沒有丟掉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丟掉列寧,沒有丟掉毛澤東。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絕不能丟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是振興中華的“本”。我們要在思想上清醒地認識到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認識到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到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崛起的標志之一,沒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我們無法承擔起一個國家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1]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12-05-11
叢松日(1962-),男,山東文登人,教授,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