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麗 李紅梅
(新疆巴州人民銀行,新疆 巴州 841000)
淺議人民幣票幣的發展進程
段小麗 李紅梅
(新疆巴州人民銀行,新疆 巴州 841000)
本文以我國革命戰爭時期金融組織的成立及貨幣發行為背景,回顧了人民幣誕生的過程及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票幣的發展進程。
人民幣;票幣;進程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金融事業也隨之踏上征程,貨幣發行從最初用白布印制的票幣發展到如今各種材質的人民幣票幣,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萌芽
1926年10月,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在湖南衡山縣柴山洲特區成立,并發行了用白布印制的票幣。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最早的人民金融組織和發行的最早的貨幣。
(二)土地革命時期
從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組織如星星之火在各個根據地、蘇維埃政府發展壯大,如上杭縣蛟洋區農民銀行、海陸豐勞動銀行、東固平民銀行等,發行了加蓋“勞動銀行”印章的紙幣、帶“工”字的銀元、銅板票和紙幣,有的還鑄造過銀幣、銅幣。閩西工農銀行發行過1元、2角、1角的紙幣。
(三)抗日戰爭時期
在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成立了15家銀行,并各自發行貨幣。如1937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改組為陜甘寧邊區銀行,于1938年6月開始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面額為2分、5分、1角、2角、5角,期間發行的最大面額為7角5分。
(四)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根據地的15家銀行有的合并,有的撤銷。1947年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各個解放區逐漸連成片,解放區開始在本地區內部統一貨幣。1948年12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新中國統一的貨幣——人民幣誕生。
(一)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主要生產于1948年12月至1950年8月,共有12種面額、62個票種,最小面額為1元,最大面額為5萬元,但5萬元的鈔票沒有發行。拾元正面左側是農民車水,右側是礦井場區;貳拾元正面左側是農民牽驢馱貨,右側是火車在鐵道上行駛;伍拾元正面左側是毛驢井邊車水,右側是煤礦的煤車。其它票種也都沿用這種工農業生產的結構。鈔票上“中國人民銀行”和一些數字是由董必武書寫。這套紙幣的印刷工藝以膠印為主,也有少量石印和部分凹印。由于它是戰時的產物,帶有很大的過渡性質,面額大、票種多,防假能力低,流通使用不便,因此,1950年8月停止生產。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戰爭年代為統一各解放區貨幣,適應解放戰爭勝利發展,迎接新中國的成立而產生的,在中國金融貨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主要生產于1952年至1962年之間。全套紙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種面額、13個票種。1-3元分別采用了北京天安門、延安寶塔山和井岡山龍源口的圖景,反映了中國革命的三個里程碑。5元和10元采用了民族大團結和工農聯盟的圖案,體現了新中國立國之本。輔幣中的分幣以工業、交通為主題,反映祖國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角幣則反映發展農業機械化、搞好生產、建設工業的場面。花邊圖案采用中國古代建筑彩繪和石雕裝飾形式,表現中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背面有漢、藏、維、蒙4種民族文字,并采用深淺線紋彩帶相連,正中懸有國徽,象征著民族團結。在印刷工藝上,除分幣是膠印外,其它均采用膠凹套印。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是人民幣幣值進一步穩定的表現,是國民經濟日益增強的象征。
(三)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8個票種。10元正面為“人民大會堂”,象征人民參政議政、當家作主,俗稱“大團結”,5元正面為煉鋼工人,2元正面為車床工人,1元正面為女拖拉機手,5角正面為紡織廠生產,2角正面為武漢長江大橋,1角正面為“干部參加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正面裝飾完全擺脫對稱邊框等形式,少數民族文字改為蒙、藏、維、壯文4種。背面則以花卉、草木、森林等大地園林化的景象作為圖案裝飾。第三套人民幣票面圖景的主題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指引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情景。整個票面設計活潑、美觀、大方,富有民族風格。印刷工藝采用平凸凹多色接線、套線新技術,使地紋的色調柔和、變化多端。主幣一律使用國產高級水印鈔票紙,其防假性能接近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套人民幣是第一套用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印鈔專用設備印制的符合中國民族風格、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紙幣。
(四)第四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生產于1987年4月至1997年4月,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九種面額、14個票種。正面從1角到10元分別為14個民族的人物頭像;50元采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頭像;100元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領導人頭像(俗稱“偉人頭”)。背面主景,角票是民族圖案襯托國徽;元票表現祖國大好河山,采用長城、南海一柱、長江三峽、珠穆朗瑪峰、黃河壺口、井岡山等氣勢雄偉的著名景觀。各種裝飾花紋為中國各民族民間花紋圖案。在印制技術方面,充分發揮中國雕刻技術和接線印刷的特點,以手工雕刻為主,把手雕和機雕結合起來。在印刷方面,于不同票種上分別采用平、凸、凹多種多色接線新技術,印刷技術難度較大,防假能力較強。
第四套人民幣是我國第一次發行大面額人民幣,主票幣正面第一次采用盲文符號,也是我國首次采用偉人頭像作為貨幣正面圖案的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充分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精神煥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我黨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形象表現,同時也記錄和歌頌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五)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版),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和2角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各面額貨幣正面均采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采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如蘭花、水仙花、月季花、荷花、菊花和梅花,使此版人民幣外觀典雅,古樸而不失時代感。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三峽、泰山和西湖。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偉大的民族文化。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8月31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主圖案與1999保持一致,對防偽特征進行了調整。
第五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完全獨立設計與印制的貨幣,說明我國貨幣的設計印制體系已經成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貨幣的設計、印制任務。第五套人民幣印制技術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且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是一套科技含量較高的人民幣。
以下,作者例舉兩種加以說明。
(一)普通硬幣
普通硬幣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幣,至今共發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幣均為分幣,從發行時間上看當屬于第二套人民幣的一個幣種,至今仍在使用。這套鋁質硬分幣流通至今已50余年,在流通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套硬幣從1955年開始鑄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發行,有壹分、貳分、伍分三種面值。呈圓形,邊有齒,材質為鋁鎂合金。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由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組成。
第二套硬幣于1980年4月15日發行,從時間上來看當屬于第三套人民幣。第二套硬幣有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四種面值,呈圓形,邊有齒,材質以銅、鎳等有色金屬為主。壹角、貳角、伍角硬幣,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壹元硬幣正面圖案為國名、國徽和發行年份,背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和面值。該套硬幣到1986年底共有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第三套新版硬幣從1991年開始鑄造,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國發行,也應屬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硬幣有壹角、伍角、壹元三種面值,在1991年至2000年間共有十個不同年份的硬幣發行。該套硬幣均呈圓形,材質壹角為鋁鎂合金,采用內九邊形;伍角為黃銅合金,邊形為間斷絲齒;壹元為鋼芯鍍鎳,邊形為無絲齒外形。這套硬幣的圖案設計注重貨幣特征和結構藝術的有機結合,正面圖案均以國徽為主景,國徽下邊有國名和鑄造年份,國徽上方增加漢語拼音國名。背面圖案在突出貨幣面值的同時,分別表現了牡丹、梅花和菊花三種深受民眾喜愛的花卉。
第四套硬幣從1999年開始鑄造,從年份上來看,屬于第五套人民幣。2000年10月16日先發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幣二種,2002年11月18日發行新版伍角幣。第四套硬幣均呈圓形,材質壹元幣為鋼芯鍍鎳,幣外緣為圓柱面,并印有“RMB”字符標記;伍角幣為鋼芯鍍銅合金,外緣為間斷絲齒;壹角幣為鋁合金,邊無齒。自2005年8月31日起,發行05版年號壹角幣,材質由鋁合金改為不銹鋼。該套三枚硬幣正面圖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正式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為流通硬幣的發行銀行。下方為發行年份。背面圖案分別為菊花、荷花、蘭花及行名
F830
A
1003-4145[2012]專輯-0093-02
2012-05-23
段小麗,新疆巴州人民銀行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