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予是廣東黨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抗戰初期對廣東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壯大做出過卓越的貢獻。1941年春和1942年春至1943年秋,作為粵南省委組織部長的王均予曾到湛江(時為法租界廣州灣),指導南路特委加強黨組織建設,開展敵后抗日武裝斗爭,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幫助南路特委不斷發展、壯大。
一、指導南路特委加強思想作風建設。1941年1月,粵桂邊區戰局轉向緩和,中共粵南省委決定撤銷粵桂邊工委,工委書記周楠復任南路特委書記。粵南省委組織部長王均予受省委的委派到南路傳達上述決定。此時,國民黨頑固派挑起的反共高潮正在高雷地區肆虐,遂溪、廉江等地的青年抗敵同志會和南路學生隊、抗日游擊干部補訓班、婦女隊等抗日團體相繼被迫解散,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被限令離境,大批黨員骨干、抗日救亡積極分子被迫轉移、撤退,隱蔽待機,黨組織的活動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在這關鍵時刻,王均予來到南路特委所在地廣州灣。在短暫的停留期間,具有豐富地下斗爭經驗的王均予敏銳地意識到,南路特委領導成員集中在廣州灣忙于抓具體工作(如開商店、搞經濟、辦補習班、訓練班等),僅通過報告或匯報來了解、掌握基層情況、指導各縣工作,既不利于掌握各地實情,也不利于黨組織的隱蔽埋伏,更容易滋長干部的不良作風。他向南路特委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從轉變領導作風入手,深入基層,結合實際做好工作。在王均予的指導下,南路特委改變工作方式,實行分片負責。特委轄下成立高州、合浦和雷州三個中心縣委,由特委主要領導成員分別擔任中心縣委書記。三個中心縣委必要時可獨立活動處理問題。特委管理的一些單位、人員交由雷州中心縣委管理。特委機關干部除留下少數堅守外,大部分分配到各縣去加強工作。后來,由于局勢進一步惡化,為利于堅持長期斗爭,南路黨組織實行個人負責的特派員制,除特委書記周楠負責全面工作外,特委領導成員溫焯華、楊甫、陳恩分別任高州、欽廉、雷州地區特派員,獨立負責領導上述三個地區的工作。1943年2月廣州灣淪陷,特委機關順利轉移廉江,三個地區特派員的工作不受影響。這一領導方式、體制的順利轉變,得益于王均予的早作準備。
1942年1月,中共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在寶安縣陽臺山區根據地主持召開會議,總結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三年來對敵斗爭的經驗教訓。會后,張文彬指派王均予到南路加強領導,準備在南路淪陷后大力發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2月,王均予偕同在香港參加粵南省委會議的南路特委書記周楠返回廣州灣。不久,王均予在廣州灣街頭的報攤看到重慶版的《新華日報》,獲悉黨中央已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遂即提議南路特委根據《新華日報》刊載的有關整風要求和做法,在特委機關成立中心學習組,組織各縣委領導成員學習《整頓黨的作風》、《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整風文件,結合南路的實際,著重加強黨性教育,反對個人主義,增強組織紀律性;強調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搞好調查研究,克服主觀盲目性;同時布置各縣組織黨員干部開展整風學習,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加強黨內團結和黨員的組織紀律性,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鞏固黨的組織。特委中心學習組由王均予和周楠主持,規定學習內容,定期開展討論。在每次的學習討論中,王均予都認真寫好發言稿,聯系工作和思想實際啟發大家領會好中央的精神。南路的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在抗戰初期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恢復重建和成長起來的,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王均予的言傳身教,對這些年輕干部的成長和南路黨組織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從南路實際出發堅持敵后抗戰,領導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42年五六月間,中共粵北省委和南方工委先后遭國民黨特務破壞,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粵北省委書記李大林等領導人被捕。周恩來和南方局斷然決定撤銷南方工委領導機關,粵北黨組織停止活動,重要干部緊急撤退;并連續指示南方工委轄下的廣東黨組織采取緊急措施防止事態擴大;同時撤銷設在廣州灣、江門的原粵北省委和粵南省委之間的兩個交通站,以切斷國民黨特務可能破壞的渠道。8月間,東江軍政委員會派人到廣州灣,向南路特委傳達南方局的指示,要求南路黨組織停止活動,將已暴露的縣以上干部撤往東江抗日游擊區。接到指示后,王均予與南路特委書記周楠多次研究、商討,他認為東江屬粵北省委領導,與南路特委沒有組織關系,沒有粵南省委書記梁廣的來信指示,這樣長途轉移(進出日敵封鎖線三次)不適宜,搞不好有被一鍋端的危險,同時從南路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也不應這樣做。他認為特委應該也有條件留在南路堅持斗爭,一方面日軍曾發動“雷州半島切斷作戰”,南路沿海的陽江、電白、海康、北海等地曾被日軍短暫占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南進步伐加快,入侵雷州半島只是遲早的事;另一方面南路黨組織在廣大農村已建立較穩固的基礎,特別是在雷州半島,黨組織已獲得較大發展,又有法租界廣州灣可資回旋。經研究,特委決定南路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堅守南路,作好抗日武裝斗爭的準備。特委將南方局的指示向全體黨員傳達,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提高警惕,接受教訓,增強信心,進一步做好防范、應付突發事變的工作。同時為防范黨組織受粵北省委事件的牽連和有利于堅持長期斗爭,特委在全區范圍內把集體領導的委員制改為個人負責的特派員制,采取單線聯系的方式繼續活動。特委把集中在廣州灣的領導成員分開轉移各地,其中梁嘉前往高州(后梁奉命調粵中,由溫焯華代替),陳恩負責雷州半島,楊甫領導欽廉地區;布置各地黨組織普遍建立秘密游擊小組,廣泛收集民間槍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廣州灣特委機關至各地的秘密交通線和情報網,以便在廣州灣淪陷后,特委能保持同各地黨組織的聯系,領導敵后和前線人民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在王均予的指導下,南路特委在應對“粵北省委事變”中沉著冷靜,措施得當,保持了整個組織的完整,因而在日軍入侵之后,黨組織的工作能很快轉到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上來。
1943年2月,日本侵略者為了進一步斷絕中國的海上交通線,并利于其掠奪戰略物資支持太平洋戰場,遂派遣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之山田聯隊及小島海軍陸戰隊一部共約4000余人,對雷州半島發動侵略。雷州半島大部和廣州灣淪陷,相鄰的吳川、梅菉、廉江、化縣等地成為抗日前線。王均予和特委書記周楠轉移到廉江縣建立特委指揮中心,并對全區的工作重新作了部署:一是向廣大黨員進行緊急動員,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雷州半島的圖謀和國民黨地方當局放棄抗戰責任的丑行,號召全體黨員堅守崗位,廣泛發動群眾,大力發展人民武裝力量。二是以武裝抗日為南路黨組織的中心任務,加強敵后和前線地區的領導;溫焯華從高州移駐吳川縣,加強吳川、梅菉、化縣等前線地區的工作;陳恩全面負責雷州半島各縣和廣州灣的工作;將原轉移外地隱蔽待機的唐才猷、陳醒吾等一批黨員骨干調回雷州半島,加強敵后武裝斗爭的領導。三是要求非淪陷地區的黨組織要廣泛發動群眾,大力組建地下游擊小組和群眾抗日武裝,密切配合和支援前線敵后的斗爭。四是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推動國民黨愛國將領張炎組織南路地區的原第十九路軍舊部共同抗日。
作為上級黨組織的領導,王均予經常同周楠等南路特委領導研究布置工作,聽取來自基層第一線的情況匯報,特別是對于雷州半島的情況,王均予非常重視,多次找雷州特派員陳恩了解、布置工作。他將其他地方的做法和自己在就任西江特委書記期間,以聯防自衛為口號發動群眾武裝抗日的經驗傳授給陳恩,要求雷州黨組織在淪陷初期,要把開展武裝斗爭同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結合起來,順應群眾的自衛要求,組織民眾抗日武裝,通過普遍的群眾性的武裝斗爭,逐步形成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王均予的指導下,雷州地區特別是遂溪縣廣大黨員,以“聯防自衛,保衛家鄉”為口號,號召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人出人”,在各鄉、村團結各階層愛國力量,迅速成立以鄉隊、村隊、巡邏隊、聯防隊、自衛隊、常備隊等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的聯防武裝,在村與村之間建立聯防區,很快打開了武裝抗日的局面。雖然在這些聯防武裝、聯防區內并沒有公開打出共產黨的旗號,黨員的身份也沒有公開,但群眾心里明白,是共產黨在帶領他們聯防抗日,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們擁護,共產黨員去干的事他們跟著干。黨組織實際掌握了聯防武裝、聯防區的組織領導權。黨在農村的基礎得到加強。與此同時,以黨支部、黨小組為核心建立的游擊隊、游擊小組也迅速發展,加上其它工作的配合,在雷州半島淪陷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黨組織控制的區域增加了好幾倍。在遂溪縣,日偽軍除在城鎮修筑據點控制交通線外,農村廣大地區基本上被共產黨所掌握。在這些地區,黨組織密切了與群眾的聯系,建立了鞏固的群眾基礎,黨員、干部也在斗爭中鍛煉成長,為以后公開建立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武裝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親歷險境幫助南路特委恢復與上級領導機關的聯系。1942年2月,中共南方工委決定撤銷粵南省委,將其管轄的黨組織與粵北省委合并,重組廣東省委。但由于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黨組織忙于搶救和疏散從香港撤退的民主人士和文藝界人士,上述決定未能實施。五六月,由于粵北省委、南方工委遭到破壞,粵南省委也隨之停止了工作。中共中央、南方局給廣東黨組織的指示,由設在游擊區的東江軍政委員會傳達、貫徹。1942年12月,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成立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1943年1月,廣東省臨委成立,機關設在東江游擊區內。由于雷州半島在2月即告淪陷,戰火阻隔,南路特委未能與省臨委建立聯系,正在南路指導工作的粵南省委組織部長王均予也同時與省委失去了聯系。而此時,南路大部分地區已經淪陷,雷州半島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展開轟轟烈烈的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南路特委急需上級的指示和幫助。
為了盡快溝通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系,王均予考慮到自己曾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有過聯系,便主動請纓前往重慶尋找南方局。從雷州半島西去重慶,正常行程也足需1月有余,其間山路崎嶇,關卡重重,國民黨特務密布。為保證王均予往返的安全,南路特委決定派選經過戰斗考驗,有內線斗爭經驗,且到過重慶,講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陳方擔此重任。同時利用陳的哥哥在貴陽跑運輸的便利,必要時借用他們的交通工具。
經過多方面的充分準備,王、陳二人扮作廣州灣富商,分乘轎子從廉江縣石嶺鎮出發,開始了長途跋涉。為了便于工作,王均予的夫人蔡萍也一同前往。到玉林后,改乘船經柳州到達河池。陳的兄長讓好友梁惠民開車來接以作掩護。經鹿寨、獨山等地多重關卡,他們安全到達貴陽。當時的貴陽,國民黨特務活動頻繁,盤查嚴密。為掩人耳目,王均予一行人住高級旅館,大張旗鼓宴請商界知名人士。這樣不僅掩護了自己,而且為梁惠民也揚了名,擴展了生意,梁更樂意幫忙。利用梁往重慶做生意之便,王均予等三人順利到達山城重慶。
按照秘密聯絡方法,王均予夫婦到重慶新華書店買書接頭,付款時,王把事先給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信夾在錢里交給收款員,示意對方留神。收款員會意地點點頭收下,并及時把信交給了八路軍辦事處。兩天后,辦事處派車將他們接到了曾家巖(辦事處所在地)。
在曾家巖住下后,王均予便急著向董必武、張明等南方局領導匯報南路特委的工作以及與省委失去聯系的情況,同時還把粵北、粵南省委的情況也作了反映。約過了半個月,南方局決定王均予夫婦去延安學習,陳方返回南路,帶領南路特委書記周楠到重慶匯報工作,接受指示。南方局與南路特委建立了關系。1944年3月間,周楠到達重慶報告工作。周楠先后向南方局常委董必武、組織部長劉少文及中共中央代表王若飛等詳細匯報南路特委在粵北省委事件后,同臨時省委中斷聯系以來堅持抗日斗爭的情況。南方局負責人和王若飛針對南路面臨全面淪陷的嚴峻形勢,對南路工作作了指示。南路特委暫由南方局直接領導。
王均予去到延安后,參加了黨的“七大”。 在大后方代表團會議上,他代表廣東小組,介紹了在南路地區發動農民群眾組織自衛武裝,堅持抗戰的經驗,受到大后方代表團團長葉劍英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