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批評和表揚一樣,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更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恰當的、帶有藝術性的批評,是一種積極的強化,能喚起學生對自己言行中所存問題的警覺和反思,鞭策自己產生改正的愿望,進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關鍵詞] 批評;手段;藝術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都會有過錯,更何況是處在接受教育階段的學生。因此,每一個教師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批評學生、教育學生是教師永恒的話題,也是教師永遠的責任。學生犯錯誤出問題不可怕,關鍵是要能使學生承認錯誤,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而學生承認錯誤的態度,認識錯誤的程度,改正錯誤的決心,則與教師的批評教育關系甚大。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現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皇帝”,父母親的寶貝,他們受慣了寵愛,經不起批評,他們可不管你的批評忠言不忠言,如若逆耳,是絕對聽不進去的。所以,“批評”這種教育手段,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我們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巧妙運用語言藝術,使忠言順耳,讓忠言如春風拂柳,似細雨潤物,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不僅解決了教育管理中的矛盾,還能融洽班級氣氛,增進師生友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批評要以愛為前提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教師的批評語言語氣是如何地重要。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懷著一顆熱愛學生的心,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耐心地和學生交流思想,用平和鼓勵的語氣引導學生,讓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和愛心,由信任老師,既而愉悅地接受老師的批評。
二、批評要實事求是
批評通常是在事情發生后出現的,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實,調查情況,準確把握問題的性質和影響,通過研究分析后,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就事論事,不講大話,不講套話,也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更不能危言聳聽。當然,也不能隔靴搔癢般地寥寥幾句就了事,要講到要害之處,一言中的,觸動其內心,使之受到震動。
三、批評要態度莊重
批評學生要嚴肅莊重,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訓斥、威脅的口氣,也不要用斬釘截鐵的語氣,那種吹胡子瞪眼睛大聲叫嚷發怒的情緒都是要不得的。因為那樣會使學生產生逆反甚至對抗的心理,同時也有損于教師的形象。更不能嬉皮笑臉,中途談論私事或其他無關的事,否則,學生會誤以為自己的犯錯沒關系,會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不以為然。
四、批評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學生對自己犯的錯誤,往往很難一下就認識到,或許還會因為愛面子不肯承認。這時,教師不能硬逼學生馬上承認,而應當耐心細致地擺事實,講道理,和學生一道分析所犯的錯誤或缺點,也可以用暗示或提醒的方法對學生加以點撥,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細心的疏導,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慢慢覺察到錯誤,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批評不要當眾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學生也不例外,批評教育要設身處地地為受批評的學生著想,考慮環境條件、時間、場合等因素。盡量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點名批評某某某,否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感覺自己“丟了臉”,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完全可以點事不點名,表明批評只是對事不對人,這樣的話,既保全了受批評學生的面子,又起到了教育學生的作用,還能教育其他學生。對于一些自尊心特別強的學生,最好是能單獨找出去,以談心的方式,用商討問題的態度,用溫和含蓄的語言,私下里進行交流,達到批評教育的效果。
六、批評要及時
一旦發現學生犯錯誤,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批評教育,不要事后太久再來批評,否則時間久了,學生就感受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很難再回到他當時犯錯誤的情境中去,對認識錯誤的深度有影響。
七、批評要指明出路
批評學生,除了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幫助學生樹立改正錯誤的決心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分析犯錯誤的原因,指點迷津,啟迪心智,找到改正錯誤的可行辦法,采取相應的一些對策,使學生能徹底改正錯誤。這樣,學生糾錯才有方向,才有出路。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