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題海戰術”數學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數學課堂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宗旨。因此,教師要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積極嘗試鼓勵式教學、分層教學,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精選學生習題。
[關鍵詞]興趣;數學;效果
由于數學學科的基礎性和復雜性,要想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現自己的魅力,力求得到學生的欣賞和支持。新課改就是要在保證學生“雙基”這一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走出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注重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鼓勵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的積極性更多的來自教師的激勵和引導。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給予及時的反饋表情和鼓勵性的語言、動作,讓他們增強學習信心。對于代數中較難的知識,不能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可以創設一種開放課堂的情境,鼓勵學生多提開放性問題,設置變化情境,假如改變條件則結論又有什么變化?讓學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發表意見的余地,甚至包括異想天開的想法。通過讓學生討論、探究,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層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一個班級的學生,往往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盡相同,120分值的試卷,有的學生考到100多分,成績不好的學生可能考得個位數(十分以下)。成績好的學生會越來越有學習的興趣,因為他們還想擁有成功的體驗,收獲高分的快樂;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就會一蹶不振,不想再去學習數學這門課。
1.充分信任學生。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始終相信,學生的成績不好,不是學生本身的生理機體的原因,他們一定是在某個環節沒有處理好,或是在某次失敗中沒有走出來。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給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老師的愛心和理解、支持,讓學生重拾數學學習的信心,鼓起勇氣,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一步一個腳印,由淺入深地找到數學學習是訣竅和辦法,逐步取得好的成績。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學生的數學基礎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做好分層教學,制訂和實施激勵學生的科學方案,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情況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每一組為一個學習單位。這樣的分組,可以讓學生找到競爭對手和努力的目標,具有學習的方向性,學生有了趕超的對象,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他們就會更加的努力和刻苦,有利于學習成績的逐步提高。教師可在期末統計每一個學生獲獎的次數,及時與學校、做好和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把學生的進步轉達給家長,讓學生回到家里可以受到爸爸媽媽的贊許,這樣,會大大促進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他們會有興趣走向更大的進步。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激情
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是師生間進行知識和情感交流的必要途徑,是師生思想認識產生共鳴的紐帶。一些看似簡單的辦法能達到組織學生互動、利用集體才智、解決數學疑難問題的功效。學生往往對生活中的事情或是身邊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對一些公式、定理、推理等抽象知識往往會望而生畏,學習興趣不濃。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程序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利用好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一些教學用具等,化復雜問題為簡單,變抽象問題為具體用來滿足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提問:“汽車輪子是什么形狀的啊?”學生大聲回答說是:“圓形的。”教師又問學生:“車輪子為什么不是方形的或是三角形、梯形的呢?”逗得學生哈哈大笑,調動起了他們表達的欲望,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幾句師生樸實的對話,使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進入學習過程。
四、要精選習題,激發學生的做題熱情
數學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善于找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力求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精選課后習題。習題要緊密聯系課堂教學內容,不能是隨便找到這一章節的習題就讓學生來練習。對學生的作業和試卷要精講,找到學生出錯誤的共同部分,分析原因、做好講析,查漏補缺。盡量不要按照題號逐題講析,要做到重點突出、化解難點,讓學生輕松地做好試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
[2]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
[3]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5).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