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作文的兩大難點就是“無話可說”“形容不出來”,這主要是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語言表達能力不強造成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擴大閱讀面入手,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擴大視野,涉獵更廣闊的語言空間,通過不斷的語言積累與滋養,提高作文水平和語言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閱讀;觀察
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讀者》一文中,就小學生害怕作文、作文困難作了精辟的分析:“是不是有時提起筆來卻覺得無話可說,有時眼前閃爍著景物的色彩、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呢?”“無話可說”是因為缺少生活經驗的積累,或是對主題理解不夠明確,“形容不出來”則是因為語言能力的匱乏。曾有人就作文對139名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認為“沒有材料可寫”的占45.3%,認為“有材料但寫不出來”的占41.7%。針對這一現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擴大閱讀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觀察,解決“無話可說”的問題
小學生作文就是把平常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是想到的、聽到的、看到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展現童心、童趣、童言。為了幫助小學生解決“無話可說”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布置的作文題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加深對尋常事物的理解,達到再認識。
1.確定觀察的目標與重點。學生觀察時,要根據目標確定觀察的重點。觀看運動會時,如果以了解運動員頑強的拼搏精神為目標,則需把觀察重點放在運動員們如何參加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如何表現上;如果以了解運動會上觀眾反應為目標,則將觀察重點放在觀眾如何為運動員們吶喊助威、鼓勁加油上;如果以了解運動會上后勤人員做事踏實、認真負責的精神面貌為目標,則需把觀察重點放在后勤人員如何為比賽提供周到的服務上。
觀察的事物較多或較復雜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之后,再確定觀察的重點、主次。
2.豐富學生生活,開辟寫作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設法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學生的生活,在體驗生活、創造生活中開辟寫作的源泉。如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班級活動,廣泛參與學科活動,積極參與校外活動,在各種活動中積累經驗,提高學習能力,積累作文素材。
3.學習整理素材,學會靈活運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定期對觀察的素材進行歸類整理,使分散的變為集中的,零碎的變為系統的,陌生的變為熟悉的,建立資料庫,這樣寫作文時能及時地提取所需的素材,就不會再有“言之無物”的煩惱。
4.組織學生交流,相互補充資源。由于觀察者的各自能力、關注點不同,觀察的對象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但也可能存在片面或粗疏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進行素材交流,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地認識生活,相互啟發,取長補短。
二、廣泛閱讀,解決“形容不出來”的問題
作文是從感知認識到語言文本的轉換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小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經常是眼前閃現著事物的形象,卻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心中浮蕩著動人的情感,卻不知如何傾訴。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須重視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讓學生涉獵更廣闊的語言空間,通過不斷的語言積累,通過反復揣摩和感悟,得到豐富的語言滋養,從而順利地將所想所思轉換為語言文字,從而解決“形容不出來”的問題。
1.對學生興趣的誘發。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閱讀興趣點出發,通過向學生推薦好書,舉行講故事比賽等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并引導他們不只是看圖看故事,而將閱讀重點放在字詞句上,堅持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等,分類進行整理,并寫上簡要的閱讀批注或感想,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2.通過不同途徑檢測閱讀效果。為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教師需定期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效果檢測。如用多種方式進行作文評議,在班上朗讀優秀作文,舉辦與閱讀相關的知識競賽,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等。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好的讀書方法、好的讀書心得,教師要進行表揚并適當加以點撥,提出指導性意見。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國亮.21世紀初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浴海.作文成功之路精華系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4]夏鴻菊.素質教育進入作文教學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09(11).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