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本知識,還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思維的同時,幫助他們在解讀文本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突破;難點
語文教學中一些句子的含義或是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重點、難點,是教師很難講清、學生很難理解的知識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一旦把握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就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避重就輕、沒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一些學生也是看到需要理解和思考的難點題目就放棄,只是了解了課文的生字詞和寫作背景、大概的故事情節、簡單的說明對象特征或是知道了論點論據就以為學完了,對記敘文中的句子含義、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特點、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等沒有深入探究,只學到了表面,沒有深入到課文的內涵,嚴重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及時地改變這一學習狀態,集中精力和時間去了解、解決重點問題,促使學生很好地學習和掌握文本,進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一、善于設疑,抓住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設疑提問,在啟發學生思維意識的同時,幫助他們突破文章中的難點。例如,在教學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時,教師要把握作者所運用的個性化語言方法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和通過對“奧楚蔑洛夫”的分析,理解當時社會的狀況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巧設疑問:“作者契訶夫是怎樣通過奧楚蔑洛夫對待‘小狗咬人’事件的幾個判斷變化,描繪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呢?”這樣能很好地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習和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對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分析與探究時,教師可以提出“文中狗的主人是誰?”“奧楚蔑洛夫為什么會變來變去?”“文中對警官穿、脫大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因造就奧楚蔑洛夫的善變?”等一系列問題,這樣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達到突破文章重點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突出重點
在講解課文時,教師還應利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從時代背景、作者心理特征、敘述順序等方面分析文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首先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把握文章內容,學習“看云識天氣”的方法。教師在講到“方法”時,應適當地做深入分析,從云的形態上看:比較輕、薄的云,說明天氣是晴朗的,低而厚的云,說明是陰天;從光彩角度上分析:“暈”、“華”、“虹”、“霞”代表是晴天。這樣在進行簡單概述和深入分析過程中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掌握看云識天氣的方法,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三、要避輕就重,抓住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避輕就重,抓住文章的教學難點,在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外,盡可能地拓展他們的知識量,培養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教師要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理解環境描寫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了解重點、難點后,教師可以通過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部分進行分層次地講解,如在“山野對歌”中作者主要描寫的是“唱歌人”,在“山路漫歌”中主要描寫了“唱歌的環境”,在“村寨傳歌”中重點描寫的是“唱歌的場面”,這樣把文章歸納為三部分,讓學生清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分層次的講解,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意圖,進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恰當啟發,緊扣難點
教師還可以緊扣課本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提高他們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在分析文章重、難點:分析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作用。這樣能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從而理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點。教師還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習啟發和點撥,如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樣子的社會形態造就了‘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這樣適當地啟發學生,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章涵義,進而促使其突破學習難點。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松泉.語文教學概論[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