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大南山北麓,普寧池尾貴政山村西側,有一座不顯眼的小山頭名叫蓮花山。如今的蓮花山,山頂建有普寧電視臺發射塔,山下是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潮汕職業技術學院。80多年前,擔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親自指揮八一南昌起義軍在普寧蓮花山與國民黨反動軍隊進行一場血腥戰斗,使起義軍主力沖出敵軍的截擊線,奔向海陸豐,建立革命根據地。而在蓮花山戰斗中,有300多名起義軍指戰員英勇犧牲,血染蓮花山畔,長眠于蓮花山下。他們是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烈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先驅。由于時間和環境的關系,80多年前周恩來親自指揮的蓮花山戰斗,其革命事跡鮮為人知。
1927年9月23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軍,先后進占潮州、汕頭,并建立了一批革命政權,史稱“潮汕七日紅”。
10月1日,起義軍在揭陽汾水、汕頭等戰斗失利后,周恩來和前敵委員會、革委會及部分黨中央領導人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劉伯承、譚平山、郭沫若、吳玉章、林伯渠、張曙時和東江特委委員楊石魂等從汕頭撤到流沙,分別駐于流沙基督教堂、白塔秦祠、珍珠娘宮等地。10月3日,賀龍、葉挺、聶榮臻等軍事指揮員也趕抵流沙。當天中午,在流沙教堂西側廳,周恩來帶病主持了起義軍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簡稱“流沙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的精神,并從政治上和軍事上總結了南昌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取消國民黨的旗號,上山掛紅旗,把武裝人員撤往海陸豐,保存革命實力,使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準備作長期斗爭;領導人員撤離戰區轉香港、上海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決策。在起義軍軍事上處于險惡的情況下,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流沙會議,既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又審時度勢,作出了適合當時情況的正確決策,為保存一批革命領導干部和武裝力量,為以后土地革命斗爭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流沙會議開至當天下午4時許,突然接到普寧農會會員報告敵軍前來截擊的情報。周恩來宣布會議立即結束,命令起義軍各領導干部率部隊向海陸豐方向轉移。這時賀龍的先頭部隊已越過了云落,而跟進的領導機關和后衛部隊葉挺的第24師,行至池尾鐘潭村后蓮花山時,遭到由果隴村莊大泉的地主武裝所帶引的敵軍陳濟棠部的截擊。這時,周恩來因患瘧疾,正發40度的高燒,在這危急關頭,他仍堅持與葉挺指揮部隊作戰,令24師各團迅速向前展開,在正面和兩側搶占制高點,掩護首腦機關突圍。由于天黑,隊伍被攔腰截斷,敵情不明,加上后衛部隊與前頭部隊失去聯絡;頓時隊伍大亂。在激烈的反擊敵軍截擊的戰斗中,有300多位起義軍指戰員血染蓮花山畔,長眠于蓮花山下。后衛部隊有部分沖出敵軍的截擊線,撤向海陸豐,有部分也潰散了。
戰斗結束后,犧牲在蓮花山畔的起義軍烈士遺體,由當地貴政山村農會組織農會員進行收埋。據村農會主席紀錦聲回憶,由于犧牲人數多,找不到那么多棺木,最后買了幾匹白布分別收斂后統一埋葬。
而起義軍領導人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幾人也在戰斗中被沖散了,他們路不熟,又不懂潮汕話,幾個人只有一支小手槍,連自衛能力也沒有。深夜,他們在農會員幫助下,找到中共東江特委委員楊石魂,在其帶引下,轉移到馬柵村進步人士黃偉卿家掩蔽。第二天,楊石魂護送他們越過大南山,經惠來縣轉到陸豐縣甲子鎮,后又轉移到南塘金廂鄉,并于10月底護送他們安全到達香港。而郭沫若等4人在當晚戰斗中與部隊失去聯系后,由普寧勞動童子團團長黃壽山和五區農會干部陳開儀掩護,轉移到惠來神泉,10天后也順利轉移到香港。普寧黨組織和干部群眾不顧個人安危,掩護起義軍領導人安全轉移,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在黨的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人民深切緬懷周恩來同志及八一起義軍在普寧蓮花山戰斗中英勇犧牲的300多名指戰員。由于戰斗的匆促和環境的惡劣,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革命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他們是革命的英雄,是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