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0日下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召開“廣東黨史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座談會”。會上,陳弘君、楊漢卿、陳金龍、郭文亮、林雄輝、唐明勇、呂志等來自黨史部門、高校的黨史學界專家暢談了學習十八大精神的體會。為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現將他們的部分發言摘要刊載。
黨的歷史上每一次代表大會,都有其明確的特點,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有著不同的地位。但要稱得上具有歷史性、標志性貢獻的還不到一半。
黨的十八大,猶如歷史上黨的一大、二大、七大、八大、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一樣,以其重要的歷史性、標志性貢獻,而載入光輝史冊。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黨綱中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完成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
黨的七大,第一次將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在黨章中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和經驗主義的偏向”。
黨的八大,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后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
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了經濟發展的三步走戰略。
黨的十五大,第一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概念,對鄧小平理論內容作了科學概括,明確規定把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六大,是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大會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對黨的性質作了新的科學界定。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重要標志性貢獻的大會。黨的十八大,有許多新的創建,有許多新的理論、新的觀點、新的布局。下面擇其重要的標志性貢獻作一闡述:
黨的十八大,重要標志性貢獻之一,就是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完成了黨的中央集體領導權的有序交接,而且交接得比較完滿,實現了黨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同時交接。這次平穩交接,充分體現了胡錦濤對黨、國家、軍隊事業發展全局的深邃思考;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博大胸懷、高風亮節。同時也說明習近平是合格的黨的總書記,也是合格的中央軍委主席。這樣的交接形式,有利于黨的事業繼往開來,有利于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長遠發展,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重要標志性貢獻之二,就是準確完整地闡明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明確規定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茖W發展觀的理論及其一系列戰略觀點是早就提出來了,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明確而系統的概括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引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大會報告及新修改的黨章,明確規定,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大,重要標志性貢獻之三,就是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第一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系構成及特色所在作了明確表述。大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會第一次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大會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聯系。并且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特在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系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重要標志性貢獻之四,就是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一體的戰略部署。大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于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大會強調,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理論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
黨的十八大的歷史性、標志性貢獻,開啟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偉大進軍,開啟了共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來的嶄新里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在新一屆黨中央的集體領導下,中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作者系南方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