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所作的報告,全面總結了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工作,深入分析了廣東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廣東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是一個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理論性、思想性、指導性很強的報告。報告全文一萬六千字,文字精煉,結構嚴謹,沒有空話、套話,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廣東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堅持改革開放,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從嚴管黨治黨”,如何理解、把握這個核心內容的精神實質?在這里,我談三點學習體會:
第一,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廣東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市場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體制競爭力。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核心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效率與公平等事關全局的重大關系,重點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經濟領域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強化民主法治。廣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注重發揮社會機制的作用。市場機制是市場調節的第一手段或基礎手段,是迄今人類發現和運用的最有效率的經濟運行機制,但它會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必須同時發揮社會機制的作用,通過社會中介組織,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方面對市場經濟活動施加影響,以消除經濟壟斷,豐富 產品供給,促進公平分配,自動保持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二是把行政干預作為其宏觀調控的手段。當市場和社會調節失靈、市場競爭失去公平時,政府應該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對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調節和干預,通過規劃、政策、總量調控等間接進行資源配置,依靠加強市場法治、信用等體系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且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市場引導來實施的。因此,當前廣東改革的重點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在利益分配上,既要講求效率上不封頂,又要注重公平下要保底,防止兩極分化,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二,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報告指出,加快轉型升級是“事關廣東前途命運的一場硬仗”,是關系人民群眾福祉和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加快轉型升級,實質是“好”字當頭,提高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把創新作為核心,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戰略重點。現代產業體系是以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方式為主要引領的產業結構和體系。廣東轉型升級主要有三條現代產業路徑。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自改革開放之初至今,廣東從農業主導,到輕紡加工、家電制造主導,再到電子產品制造、重化工業主導,其主導產業是不斷替代演進的。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廣東要準確把握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發展脈搏,聚焦國家戰略導向,超前謀劃,繼續推動“雙轉移”和“騰龍換鳥”,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LED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八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廣東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雖然主導產業得到不斷替代演進,但每個階段的主導產業基本都被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屬于低端替代,產業和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強化“廣東創造”和“廣東服務”,推動由傳統制造業帶動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轉變,由土地和簡單勞動力要素支撐向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引領轉變,由物質經濟主導向知識經濟主導轉變。因此,廣東需要優先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形成金融、創意、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網絡服務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群,逐步提高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三是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改造,提升綜合制造能力。現代產業體系并不排斥傳統產業,排斥的只是傳統的和舊的生產方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也并不意味著拋棄原有傳統產業,而是要通過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提升。因此,繼續擦亮“廣東制造”的品牌,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升廣東的現代化綜合制造能力是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廣東應以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尤其是要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業各領域的應用、滲透和融合,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第三,全面推進“幸福廣東”建設。汪洋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強調指出,“建設幸福廣東,必須突出改善民生,突出文化引領,強化制度保障,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建設幸福廣東,就是要通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把幸福變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物質和精神享受,讓人民群眾逐步過上富裕、文明、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改善民生是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民生幸福既是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必須把改善民生作為科學發展之本、和諧發展之基,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努力使全省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文化引領是建設“幸福廣東”的關鍵。經濟是基礎,精神是導向,文化是靈魂。“幸福”是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綜合體現。因此,建設“幸福廣東”, 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感化和催化作用,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主流文化觀念在各種文化載體中的社會表達力和感染力,著力培育理性、平和、樂助他人、寬容感恩、知足常樂的社會心態,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制度保障是建設“幸福廣東”的動力。建設“幸福廣東”,制度保障是根本,要在落實好現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加快完善建設“幸福廣東”的體制機制,努力營造公平公正、活力有序的大環境。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就業服務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為保障,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功能,促進城鄉服務一體化。
宏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讓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滿懷信心地為建設“幸福廣東”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