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省委領導同志在會前、會中、會后的多個場合亦反復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個主題,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和思考,引起廣大干部群眾的關注和思考。
縱覽三十多年以來的中國史,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強民富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主線和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改革開放,毫無疑問地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強民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那么,改革開放應有的最基本最實質的含義和內容是什么?從經濟層面這個最內核的領域來看,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從而建立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所以,從這個視界來看,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與否,關系著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成功與否,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功與否??梢赃@樣說,今天我們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和未來前景,它是一個既具有至關重要意義又具有現實緊迫性的重大問題,對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黨和執政者,必須給予認真而正確的回答。
從廣東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廣東尚未真正地、比較完善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然,應當看到,從1979年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開始,經歷了大致6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一直是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方向在艱難奮進的,從創辦經濟特區、價格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創建證券市場、股份制改革、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到90年代中期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講,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廣東并沒有真正地、比較完善地確立起來,只能說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或者是如1997年10月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所判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具雛形”。 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上,廣東有過積極探索,但卻未有大動作大成果,甚至有些時候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還讓人們感覺到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則漸行漸遠,讓人們感覺到改革道路上困難重重。比如,公共權力尋租勢頭強勁,公共權力頑固地干涉資源配置;市場上唯利是圖、惡性競爭已成頑弊,市場、政府、社會之間關系日趨失控;利益集團日益坐大,挾持政府和社會;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政府行為背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等等,這些問題屢見不鮮、層出不窮,早己引起社會和民眾的混亂、恐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改變和根本解決,就會讓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產生懷疑、對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執政宗旨產生懷疑、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產生懷疑。這些問題的及時改變和根本解決,除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別無他法。
在當前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向前走還是向后退,社會上存在不同的聲音,存在不同的選擇。勿用掩飾,廣東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形勢和環境,并不能讓人太于樂觀。在這次黨代會中,汪洋書記在同深圳代表討論時,講了一段讓人警醒的話:“現在的環境至少沒有讓人覺得我們比1992年前后、改革開放初期更好吧?”針對一些人一些地方改革意識的淡薄,他說:“燃燒歲月的激情越來越淡漠!”朱小丹省長在今年3月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代表團會議上,坦然指出:“當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而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來自于政府自身,就是那種和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已經不相符合、不相適應的行政權力配置結構和部門利益,這些東西不突破的話改革很難深化,革命革到自己的頭上對政府是個考驗?!?0年前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時,直言“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到今天也依然是這樣。正視危機,認清形勢,擔起重任,以廣東當年“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這是廣東的正確抉擇和必由之路。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放到重中之重,是切中時弊的,是把準脈搏的,也是高瞻遠矚的。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正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廣東的形勢和任務。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深化經濟領域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強化民主法治建設,使廣東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有這樣,廣東才能真正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幸福廣東”的宏圖才能早日成為現實!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