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紅廣角》(《廣東黨史》)的老讀者。所謂“老”,就是自創刊至今從未間斷。記得該刊從內部刊物到公開發行,其名稱幾度更改:1980年5月5日創刊時為《廣東黨史資料》,1981年2月改為《廣東黨史資料通訊》,1984年2月改為《廣東黨史通訊》,1991年3月改為《廣東黨史》(1994年6月公開發行),2010年7月改為《紅廣角》。盡管名稱變換,但其指導思想、辦刊宗旨不改初衷,并且在刊物內容、封面設計、版式編排等方面不斷創新。
在《廣東黨史資料》第1期(創刊號)就申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如實地反映歷史本來面目?!边@確是黨史刊物必須遵循的原則,并且這一原則至今堅守不變,始終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這是值得肯定的。
在內容方面,由于本人的時間和精力關系,難以做到每期每篇文章拜讀,只有擇要閱讀或粗略瀏覽,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立足廣東,概覽全國。顧名思義,從《廣東黨史資料》、《廣東黨史》至《紅廣角》,都離不開廣東,基本上每一期都能突出廣東黨史的內容,但又不囿于廣東黨史的范圍,還涉及到全國黨史的重要人物、事件。如《廣東黨史》2007年第1期,既兼顧到廣東、全國的黨史人物事件,又有專稿對若干歷史問題進行商榷和辨析。可見,編輯部同仁的視野比較開闊,使刊物辦得既有廣東地方特色,又有全國黨史的大事要覽。
二、把握導向,可讀性強。自創刊以來,該刊很好地處理了正確政治導向與知識性、通俗性、可讀性的關系,值得贊許。在廣東和全國,有些刊物一味追求通俗性、可讀性甚至走向庸俗化,忽視了正確政治導向,產生消極影響,那是不可取的。我們應從中引以為戒。而《紅廣角》(《廣東黨史》)在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的前提下,許多文章(如2011年第12期《紅廣角》:《1975年鄧小平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始末》)讀起來使人感到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不是板起面孔訓人,容易引人入勝。
三、史論適度,各有側重。在筆者的印象中,該刊創辦初期比較側重史料(如《廣東黨史資料》1980年第5期,幾乎都是刊登文獻資料,這是必要的,因為這是黨史研究的基礎。后來,雖然某一期內容側重史料,某一期內容側重史論(史學論文、政治理論文章等),但總體上基本做到史、論兼顧或并重。如《廣東黨史》2009年第4期,既有黨史珍聞、史學考辯,又有黨史人物、資政專論。這樣可以因文(內容)而異,不必千篇一律,既能突出重點,又能全面兼顧。
四、注重質量,力求創新。質量和創新是刊物的生命和動力。從該刊內容可以看出,編者在選稿中為求質量花了大量的心血。如革命老前輩鄭群于2003年7月15日給《廣東黨史》編輯部信中所提到的《英門赤子――記彭湃烈士兒子彭洪》一文就是一篇佳作。又如本人撰寫的介紹最新發現鄧演達的31封家信的文章(見《廣東黨史》2003年第4期),編者把它排在顯要位置,因為鄧演達這批家信確是從沒有人介紹過,這說明編者選稿既求質又求新。
《廣東黨史》改為《紅廣角》后,無論是從內容的多樣化,還是從封面、版式設計的美觀、靈活性,都有較大的改觀。如《紅廣角》2011年第12期,其內容就具有廣泛性和多樣化,印刷質量、插圖都很清晰,給人一種新鮮感。特別是在《紅廣角》2010年第10期發表了《治史嚴謹的馮海燕教授》一文,專題介紹了“文革”后廣東第一位中共黨史教授馮海燕的生平事跡和人格魅力。這是內容上一個好的開頭,也是一個創新。但愿今后在這方面能堅持下去。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人民網”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期刊選粹”中,《紅廣角》被排在第一位,并刊登了2011-2012年多期目錄。這從網絡的視角也可看出刊物的一定影響。
當然,該刊在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還有某些不足之處。如:某些學術論文缺少深度;某些論文未能遵循學術規范,重要引證史料、數字未注明出處等。這些都需要改正和提高。盡管如此,在該刊同仁的不懈努力和廣大作者、讀者群的大力支持下,相信刊物會越辦越好,并祝愿辦成一個名刊。
#8195;#8195;(作者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廣東社會科學》原主編、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