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龍年,是《廣東黨史》雜志創刊32周年,5月出版第200期的大喜之年,人逢喜事精神爽,民富國強喜洋洋,龍騰虎躍,雙喜臨門,很值得隆重紀念。
1980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恢復不久,5月,《廣東黨史資料》創刊,只是資料性、信息性不定期的內部刊物,主要在省內交流。1989年,省委黨史研究室成立(實際是研究委員會改稱),經新聞出版部門批準,1991年3月刊名改為《廣東黨史》,該刊是學習、研究、宣傳黨史的陣地,“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每兩月出版一期,1994年6月起公開發行。1998年第一期曾舉行100期紀念。中央和省市有胡繩、劉田夫、李銳、朱森林、吳南生、羅天、梁威林、楊應彬、謝筱廼、廖蓋隆、歐初、石仲泉、杜導正、鄭惠、韓泰華等老同志、老領導題詞,全國共有《中共黨史研究》、《中共黨史資料》、《百年潮》、《紅巖春秋》,北京、上海、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新疆、青海及《黨風》、《秋光》等43家報刊列名祝賀。《廣東黨史》編輯部發表紀念文章《詩有靈兮土亦香》,表示“愿繼續努力、執著追求、盡忠職守”,“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堅持正確辦刊宗旨,為黨史研究服務,為現實服務”。
201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刊發公告,《廣東黨史》從第七期開始改名《紅廣角》,對為什么改名,主編王國梁在《致讀者》中作了很清楚的說明,主要是由于青年讀者越來越多,要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學習黨史,溫故知新,接受黨史教育。為適應讀者對象的變化,提高雜志的競爭力,雜志決定自2010年第一期起,改為月刊,每月出版一期,全年共12期,分別為綜合版、紀實版。有特稿、專訪、偉人風范、人物春秋、黨史研究、名人在粵、紅色經典、資政專論等十多個欄目,豐富生動,通俗可讀,堅持“存史、資政、育人”的辦刊宗旨,突出有廣東特色的創新發展,辦成“中共黨史風云的寫真、百年紅色經典的集萃”,傳承黨的優良傳統,深刻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為普及黨史知識,培育堅強黨性作出貢獻。《紅廣角》刊名好,辦得好,好在“紅”字當頭,大力倡導紅色文明,發展紅色文化,深受廣大黨政干部、公務員,廣大老中青、少年讀者以及億萬網絡群眾的熱愛。日出東方一片紅,紅色光芒照萬代。
創刊32周年,辦刊200期,跨越了兩個世紀,從內部交流到公開出版,進入網絡大世界,經歷劃時代的大飛躍。首先要感謝歷代主編和編輯同志們的漚心瀝血、勤勞敬業和艱苦奮斗;再次要感謝由黨史界各方面的人才組成的集思廣益的編委會和善于策劃、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編輯部,在你們的合力之下,《紅廣角》辦得有聲有色,享譽國內外。
我只是《紅廣角》的老讀者,和青年同志一樣熱愛《紅廣角》。一刊在手,每期必讀,堅持閱讀,用心用腦,人老腦不老,乃長壽健康之道。在此祝賀《紅廣角》的編輯同志們健康長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雜志辦得好上加好。
(作者系原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委員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