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老一輩革命家譚震林在對待批評問題上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說過:“對來自上頭的批評,你要敢攬起來。對來自下級的批評,你要聽下去,要當下級干部的‘出氣筒’。”
淮海決戰的一個戰斗間隙,譚震林提議召開了一次兵團前委擴大會議——譚震林任政委的東線兵團經過艱苦奮戰,即將改編。“有什么經驗教訓,有什么意見問題,都不應該帶走,最好都留下來。”譚震林這樣說。這時,兵團的衛生部長李藍炎給兵團的主要領導提意見,他歷數兵團南下淮海以來,戰場頻繁轉移,給他們的工作帶來的重重困難。他說:“你們兵團領導同志,只說有問題找衛生部。你們幫我們解決了多少具體問題?好像我們是孫悟空,搖身一變,就能變出多少藥品,變出多少醫療器械,變出多少人力物力。下一步,仗還要打大的,問題誰給解決?我把丑話說在前面,出了問題,是你們領導的,不要來找我們衛生部!……”李藍炎越說越多,牢騷氣話全出來了。"直到會議休息,他才把話講完。“這個李藍炎有點不像話,牢騷怪話一大堆,還是個老同志。”有人在譚震林耳邊嘰嘰咕咕。譚震林說:“李藍炎放幾炮有什么關系么?他呀,有了困難和問題,照樣會自己想辦法,不會找我們的麻煩,別看他肚子里有氣。你們想想么,這些日子,他有多苦多累,他有了火朝誰發去?朝下面的同志發?叫他朝著領導都講出來,心里就痛快了!”會后,也有好心的同志去找李藍炎,說他不該沒頭沒腦朝著兵團首長提意見。李藍炎哈哈大笑,說:“這幾個月,我真是累死了。有牢騷也沒法朝下面發。到了上級面前,我要講個夠,把苦訴個夠。不讓講話,還開什么會!”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上級和下級想到一塊兒了。
譚震林作為上級領導,當了“出氣筒”,并沒有因此而丟面子,反倒提高了威信。
(來源于:《北京日報》,作者:尤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