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網站4月9日文章,原題:四年過后,北京努力應對奧運遺產 在北京舉辦引人注目的夏季奧運會4年后,中國首都的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許多為奧運修建的場館卻因不受歡迎、利用率不足和消耗公共財政而失去活力。
兩個在建筑學上令人驚嘆的建筑物———主體育場“鳥巢”和“水立方”水上中心就好像王冠上的明珠,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稱贊它們“漂亮”且“前所未有”。但時至今日,這兩個場館以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而為人熟知,其作為主要體育賽事舉辦地的名氣卻并不響亮。
“鳥巢”不僅偶爾承辦足球或田徑比賽,同時也成為“冰雪歡樂季”活動和演唱會的舉辦地。“鳥巢”的運營方預計,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約需要30年時間才能收回30億元的建設成本。盡管有政府補貼和奧運會后建設的水上公園,“鳥巢”旁邊的“水立方”去年預計虧損1100萬元。中國資深體育媒體人表示,奧運場館建設成本巨大,但組織方在建設甚至申奧時未能整體考慮奧運會后的場館運營問題。對于體育場館而言,利用率越高,延續期越長,受到的保護越好,社會受益也就越大,北京在這方面欠缺考慮。
其他場館的境遇比這兩座場館更糟。記者最近發現,皮劃艇場地差不多已經荒廢,大管子將水抽出用于澆灌周邊的公園。地處偏遠東北部郊區的賽艇場地則漂著小船。這兩項運動在中國并不廣為人知,這也是它們幾遭拋棄的部分原因。
此前因主辦奧運會而自豪無比的中國人也開始批評場館浪費現象。21歲的游客李方(音)說:“我認為,建筑材料太貴、太浪費。‘水立方’每天都要換水,這是水資源的巨大浪費。開燈還會浪費大量電力。我想,把這些資源用于人們日常生活會更好。這些花費完全沒有必要。”▲(作者本·布蘭切德、哈茲·范,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