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成謙 孫方濤 /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云計算技術在華市場專利侵權風險研究
文 / 成謙 孫方濤 /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云計算技術是繼互聯網技術之后IT產業界的又一場技術革命1.云計算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房秉毅等,《電信科學》, 2010年第8A期.,已經成為眾多國家的新興技術產業中的重點發展技術領域。美國、日本、韓國等IT產業發達國家均已經提出了本國的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以期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中國政府已經發布《關于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2. 關于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2tz/ W020120329402141091330.pdf(2012.12.11)。,其中明確提出云計算技術是我國下一個5年計劃中信息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預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哈爾濱和無錫等20多個城市相繼發布了地方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制定了土地、稅收和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本土IT企業或者吸引外資企業進駐本地,積極參與云計算技術研發,從而促進本地云計算產業發展。

圖1云計算定義架構
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效用與彈性計算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云計算的定義紛雜不一,目前,獲得業界較高認同度的定義是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提出的,其對云計算的定義為: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3.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NIST, 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nistpubs/800-145/SP800-145.pdf(2012.12.11).。
圖1所示出的云計算定義架構是對上述定義的形象化展示,其中物理資源指代互聯網絡中的硬件設備資源,以及硬件設備資源中的軟件資源,例如計算機、數據庫、計算機上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這些硬件設備資源和軟件資源可以是互聯網中的專業服務器及其上的軟件資源,也可以是個人電腦硬件及軟件資源。圖1中顯示的資源虛擬化將物理資源根據類別映射為計算資源共享池,例如計算資源池、存儲資源池等,用戶通過標準接口使用合法的身份(用戶名驗證通過),即可對物理資源進行訪問。資源虛擬化對用戶屏蔽了物理資源差異,即用戶只需要提出使用資源的需求,資源虛擬化就會選擇適當的資源池,根據映射信息調用實際物理資源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用戶則無需關心調用的實際物理資源是通過何種防火墻連接互聯網、基于何種技術架構的處理器、使用何種操作系統等。可見,云計算技術能夠對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并按照用戶的需要為用戶提供服務,使得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這樣,用戶為了獲得某項服務,例如高質量的圖像渲染服務,就無需花費高額資金來配置性能強大的處理資源,只要用戶能夠連接網絡就可以獲得網絡中能夠滿足其要求的計算資源,而網絡中的處理資源也不會再閑置,可以就其提供的服務獲得等價的回報。
然而,企業參與云計算技術研發,在獲得較高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其中之一是專利技術侵權風險。專利技術具有排他性,除專利法另有規定外,未經專利權利人許可,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實施其專利技術,否則侵權人就要承擔侵權后果。因此,企業在制定相關產業發展戰略的同時,應當進行專利侵權風險研究,掌握相關技術領域專利壁壘信息,結合本企業技術研發實力確定正確的技術研發方向,從而規避專利侵權風險。

圖1-A并行計算技術歷年申請趨勢

圖1-B網格計算技術歷年申請趨勢

圖1-C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歷年申請趨勢
(一)云計算核心支撐技術
支撐云計算技術的核心技術包括并行計算技術、網格計算技術、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目前應用于市場的熱點云計算應用技術,例如云存儲、云安全、云物聯等,均是在上述三個核心支撐技術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對涉及該三個核心支撐技術的專利申請信息進行分析,就可以掌握相關技術領域專利壁壘、潛在專利壁壘和自由公知技術信息,從而為國內研發機構提供專利侵權風險信息并提出有價值的風險應對策略建議,以幫助國內研發機構有效規避專利侵權風險。
在上述三個核心支撐技術中,并行計算技術關注于如何使得處理器高效處理任務,其可分為時間上的并行和空間上的并行。時間上的并行就是指流水線技術,而空間上的并行則是指用多個處理器并發的執行計算。網格計算研究如何把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許多小的部分,然后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處于網絡中的多個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后再把多個計算機處理結果綜合起來得到最終結果。其最終達到的目的是,通過一臺計算機終端就可以獲得無限的計算能力,可以接入浩如煙海的信息。這種技術能使各企業解決以前難以處理的問題,最有效地使用他們的系統,滿足客戶要求并降低他們計算機資源的擁有量和管理維護成本。效用和彈性計算解決如何對所提供的云計算服務進行計費的問題,其目標是結合分散在各地的服務器、存儲系統以及應用程序來立即提供需求的服務的技術,使得用戶能夠像把燈泡插入燈頭一樣來使用計算機資源。按需分配的效用和彈性計算模型采用了多種靈活有效的技術,能夠對不同的需求提供相應的配置與執行方案。
與其他兩項技術相比,并行計算技術涉及任務處理細節,是支撐云計算技術的基礎技術,技術研發起步時間最早,發展最為成熟。網格計算技術涉及用戶提交任務的分解、分發以及結果匯總,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注重于應用計費,是促進云計算技術市場化的關鍵應用技術。這兩種技術的研發起步時間晚于并行計算技術,但隨著用戶需求的日益增多和復雜化,迫使相關應用技術的功能不斷升級,關于這兩種技術的研發活動也變得活躍。
(二)專利侵權風險分析4.專利申請檢索截至2012年12月6日。
(1)在華專利申請趨勢
專利申請歷年趨勢揭示了技術研發的起始、發展、高潮和衰落趨勢。由圖1-A至圖1-C所揭示的信息可以看出,在并行計算、網格計算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領域,國內申請人的研發起步均晚于國外申請人,且專利申請總數量也明顯低于國外申請人,表明國內申請人在相關技術領域的技術研發實力落后于國外申請人。
(2)在華專利技術布局
專利申請技術主題比例能夠揭示申請人在華專利技術布局,如圖2所示,國外申請人在網格計算技術領域申請專利數量所占比例較高,而國內申請人在并行計算技術領域申請專利數量所占比重最大。這些信息表明:對于國外申請人,其更加注重云計算技術的市場化,因為國外申請人在并行計算這一基礎技術領域的研發活動起步較早,前期積累了較多可以在中國市場中直接使用的技術研發成果,所以能夠調集雄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在網格計算技術領域進行較多的研發活動,進而取得較多研發成果,促使理論成果最終轉化為用戶能夠使用的應用產品。
相比之下,對于國內申請人,由于在并行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發起步較晚,國外專利權人設置了眾多專利技術壁壘,使得國內申請人不得不將研發重點放在并行計算這一基礎技術領域,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從而規避后期產品進入市場所面臨的專利侵權風險。然而,這樣的專利技術布局也使得國內申請人無法在網格計算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領域取得較多研發成果,有可能會進一步增大本土企業所研發產品侵犯他人專利權的風險。
(3)國內外專利申請人類型
申請人類型可以分為企業、研究機構(例如大學、研究所等)、個人。不同類型的專利申請人,其專利申請具有不同的特點。企業資金雄厚,能夠吸引眾多高能力技術人才參與技術研發活動,技術研發實力最強,作為技術研發成果的專利技術質量也更高,同時,企業研發活動是以將產品推向市場、獲得經濟回報為直接目的的,其技術研發成果偏重于市場應用,且更加注重專利技術在市場中的布局,從而削弱競爭對手企業在同一技術領域的技術競爭實力;研究機構在科學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優勢,并且擁有較多技術人才,易于在基礎技術領域取得技術突破,隨著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研究機構也日益重視利用專利制度來保護其研發成果;個人申請人在財力和智力方面的實力均遜于企業和研究機構,專利申請內容主要涉及產品系統集成,技術含量較低,并且對他人專利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即使專利申請獲得授權也很難形成對抗他人的專利技術壁壘。

圖2國內/國外申請人在華專利技術布局

表1 在華申請數量排名靠前的國內國外申請人
表1分別展示了在華專利申請數量排名靠前的國內申請人和國外申請人,其中國內申請人主要為大學或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而企業僅有兩家;國外申請人均為企業。結合圖1和2所揭示的信息,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國外申請人研發實力較強,在云計算基礎技術領域的研發活動起步較早,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目前研發活動側重于云計算應用技術,易于在云計算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領域均設置對抗他人的專利技術壁壘;第二,國內申請人主要為研究機構,由于沒有明確的市場應用技術研發目標,技術研發多涉及基礎技術領域,并且研發起步時間晚于國外研究機構或者企業,國內申請人在云計算應用技術領域較難構建對抗國外企業的專利技術壁壘,在基礎技術領域則面臨較高的專利侵權風險。
(4)專利壁壘現狀
如果專利申請撤回、視為撤回或者被駁回,或者專利當前的法律狀態為權利失效(包括因費用終止或者期限屆滿終止),則公眾可以隨意使用上述專利申請或專利中披露的技術5.如果披露的技術同時涉及其他專利,則需要經過其他專利權人的許可。,本文將其稱為“自由公知技術”。
當前法律狀態為權利有效的專利技術構成專利壁壘,公眾在未征得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實施其專利即構成專利侵權;當前法律狀態為在審的專利申請構成潛在的專利壁壘,由于未來法律狀態未決,侵權風險難以確定,相關公眾應當對該法律狀態下的專利申請高度重視,在技術研發活動開展之前應當對這些專利申請的未來法律狀態進行預估,在研發過程中和成果推向市場之前應當對其法律狀態進行追蹤關注。必要時,可以按照《專利法實施細則》第48條的規定,對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專利申請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并說明理由,從而有效規避侵權風險。
圖3展示的是云計算技術領域,涉及效用和彈性計算、網格計算以及并行計算技術的專利壁壘概況。圖中顯示出,在所述三個技術領域,公眾可以自由使用的公知技術所占比例均較小,而專利壁壘和潛在的專利壁壘所占的比例均較大。
在并行計算技術領域,結合圖1-A所展示的信息,國外申請人研發活動起步較早,申請主要集中于1992年至1996年間,雖然2002年至2008年間國內外申請人在華申請數量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其申請總量明顯低于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總量。由于1992年前獲得授權的專利權已經屆滿失效,1992年至1996年間獲得授權的專利權即將屆滿,可以預見:在本領域,專利壁壘所占的比例將會有所下降,可以免費使用的自由公知技術所占比例將會有所上升。這表明,在并行計算技術領域,專利壁壘所帶來的技術研發阻力將會降低,給企業在該技術領域的發展帶來機遇。但是,由于2002年至2008年間申請數量呈現增長趨勢,今后,潛在專利壁壘的比例有可能增長,侵權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增加。
在網格計算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兩個技術領域,結合圖1-B以及1-C所展示的信息,國內外專利申請趨勢相類似,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1996年至2009年間,2010年后,專利申請數量均呈現遞減趨勢。這一趨勢決定了在相應技術領域,專利壁壘、潛在專利壁壘所占比例較高,自由公知技術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并且可以預見:今后,專利壁壘和潛在專利壁壘所占比例將繼續增長,侵權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綜上所述,由于在并行計算技術研發起步時間較早,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后期專利申請獲得授權的可能性在逐年降低,并且隨著早期大量專利技術的專利權屆滿失效,該技術領域的自由公知技術所占比例會大大增加,企業所面臨的侵權風險會大幅度降低。相比之下,網格計算技術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研發起步時間較晚,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2002年至2008年間,專利壁壘和潛在專利壁壘所占比重較大,企業在這兩個技術領域所面臨的侵權風險將大大高于在并行計算技術領域所面臨的侵權風險。此外,在網格計算技術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領域,潛在專利壁壘的比例將會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因為專利申請總量還在逐年增加),由于未來法律狀態難以預見,會給規避專利風險帶來難度。

圖3專利壁壘概況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并行計算技術、網格計算技術以及效用和彈性計算技術領域,企業面臨的侵權風險均較依次遞增。

基于對涉及云計算核心支撐技術在華專利申請的統計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自由公知技術所占比例較少;國內外申請人在該領域申請了大量專利技術,專利壁壘所占比例較高,潛在專利壁壘數量較多;相比之下,國外申請人多為企業,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活動起步較早,擁有較多的技術研發成果,更加注重應用技術的研發;國內申請人多為研究機構,由于在相關領域研發起步較晚,更加偏重于基礎技術的研發。基于這種現狀,對于參與云存儲應用技術研發活動的國內研發機構,建議的應對策略為:
(1)充分利用自由公知技術,避免重復研發。
從統計的自由公知技術比例來看,在云計算技術領域,具有一定比例的自由公知技術可以為國內研發機構所使用,而無需擔心專利侵權風險,研發機構在實際的研發過程中,要積極利用這些自由公知技術提供的技術信息,以提高研發起點,提升專利技術含量,增強企業技術實力,為突破他人專利壁壘建立堅實的技術和經濟基礎。
(2)專利技術收購
由于國外申請人研發活動起步較早,在相關技術領域設置了較多的專利技術壁壘以及潛在的專利技術壁壘,為了規避專利侵權風險,節約研發資源,在短時間內提升企業技術實力,彌補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建議有經濟實力的國內企業收購相關專利技術。
(3)組建技術研發聯合體
經過統計發現,國內申請人多為研究機構,擁有較多的技術人才,在科學理論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可以為技術研發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人才智力支持,但是由于研發資金有限,僅憑國內研究機構自身的研發實力還無法突破國外企業在相關領域設置的技術壁壘。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市場敏感,更加注重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滿足用戶需求的應用技術。因此,建議國內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技術研發聯合體,優勢互補,企業為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和研發設備支持,研究機構發揮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優勢,集中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技術難點,以提升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技術實力,化解國外申請人帶來的專利技術侵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