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4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缺水,也缺少解決問題的決心
過去幾年來,水供應緊張跡象在全中國范圍日益嚴峻。專家說,過度開采已導致水的使用超出自然資源承受力。
一直以來,中國的水供應備受關切。中國必須依靠占世界7%的水資源養活占世界20%的人口。城市水資源原本就緊缺,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轉移加劇了緊張。中國的迅猛現代化也給水供應造成難以置信的緊張,主要因為管理不善的產業將污水排放到湖泊河流中。
去年中國南方的干旱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會令原本可依靠臺風季實現水源補給的南方遭遇危機。近期的干旱,俗稱的“春旱”,也很不正常,是中國南方很少經歷的。
西方游客來華常會對用瓶裝水解渴、刷牙的建議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發展中國家慣有的警告。但這個問題在中國要真切得多。北京正做出痛苦抉擇。最新五年計劃專門就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制定了系列規定,在水危機嚴重的地區限制耗水產業和水電開發計劃。此外,水危機還迫使北京加大力度監控農業和工業領域的耗水。
西方公司尤其是清潔技術企業則迅速從中發現商機。很多投資者正開發相關高科技在這一領域的市場潛力,他們或在國內開發技術,或從以色列、法國和日本這些領先國家引進技術。
但解決之道遠非單純技術問題,中國綠色科技機構高級分析師朱利安·拜丁說:“很多高科技已經應用,但由于缺乏基礎技術規范,長期效果并不理想”。實現產業現代化過程中,中國常為高科技推廣而苦惱,水問題上也是如此。拜丁認為問題出自工作人員技術不過硬,不當操作及維護。不考慮自然環境成本的低成本、低端技術比高科技往往更受歡迎。
解決水危機,中國并不缺乏資金或人力。最緊迫的挑戰是,地方官員是否有意愿且有能力在地方經濟發展與解決水資源短缺之間做取舍。考慮到過去30年來經濟發展備受褒獎、優于一切的政治文化,要讓中國地方官員限制耗水產業和水電項目、接受較慢的經濟增速,恐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本杰明·肖伯特,東方雨譯)
環球時報20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