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新春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5月3日-4日,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北京召開。據傳,此次對話的核心戰略議題是“探索新型的大國關系”。筆者想就此談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戰結束后,美國創建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制,奠定了戰后國際政治、經濟基本格局。冷戰結束后,美國利用短暫的單極時刻,把西方價值、機制推向全球,建立了以西方價值為主導的全球機制,一時間曾出現“歷史終結”的論調。目前,中國、印度、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等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如何調整現有國際機制,融合新興大國,激勵其發揮建設性作用,再次需要美國發揮創造性思維和國際領導能力。
然而,奧巴馬入主白宮三年多,美國既沒有體現出適應時代變化的創造性思維,也沒有形成穩定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共識。未來十年,如果美國不能成功地將中國等新興國家融入國際體制,那么后果將像一位美國學者說的那樣,“世界將進入一個沒有多邊主義的多極世界,后果非常可怕”。
對于中國而言,在經濟上已經成功融入國際體系,但在政治模式、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融合,難度和復雜性均在增加。2011年以來,美國試圖通過威懾、圍堵來迫使中國就范,實際上是從某種程度上表明,美國對融合中國越來越沒有信心、沒有新方法了,對于發展新型的中美大國關系也越來越沒有把握,對華政策嚴重迷失了方向。
于是,美國學者熱議十多年的話題重新升騰:中國將會推翻現存國際體系,還是融入現存國際體系?答案可能不是非此即彼。如果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最有可能在融入的同時,改變現存國際體系。推翻現存國際體系既不是中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全盤接受現存國際體系,不是中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中國做不到。
中國在歷史經驗、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上同美國有顯著區別,不可能同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無縫對接”,這與英國、美國之間的權力接替和戰后日本融入國際體系完全不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都在反思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缺陷,冷戰后持續追捧西方價值體系和制度體系的世界潮流首次停頓下來。因此,今后一段時間是中國經驗、中國思想做出世界貢獻的機遇期,也是中國融入并改變世界秩序的機遇期。
當然,中國帶著自己的獨特貢獻融入全球政治與意識形態體系,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中國成功的故事能夠持續延續下去,不僅能解決13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還要解決13億人的富裕問題,更要解決13億人的和諧問題。若此,全球沒有人能夠忽視中國經驗、中國思想和意識形態。然而,中國取得的實踐成就遠遠大于理論、思想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避免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對立,提出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原則,在學術層面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落后于實踐創新。加之西方價值觀席卷全球,30多年來,中國思想界主要是學習、借鑒西方,而忽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理論總結。
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要在世界政治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精確把握世界思想的動向、結構,更重要的是須拿出自己的東西,然后才能談融合、共存。30多年來,中國不缺實踐創新的人,就缺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國實踐經驗的經濟學大師和政治學大師,特別是政治學大師。沒有這樣的政治學大師,中國成功的故事就不能上升為文化、意識形態和政治思想資源。現在的中國只有成功的故事,沒有成功的思想。面對美國的霸權穩定論、民主政治思想、市場經濟模式,中國總感覺不恰當、不舒服,但是缺乏具有說服力的、成體系的對應理論、思想。理論創新,特別是政治理論創新將成為中國外交和中美關系的戰略性挑戰。在這場挑戰中,中國必須成為強者,否則就很難建立中美之間的“新型大國關系”。▲(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