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海拔西高東低,尤其以東南部最低,中國的經濟則恰恰相反。將中國各省市的人均PPP(購買力平價)和全球各個國家進行比較,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不同城市、不同省份分別位于全球何種位置,可以借此探討該區域未來的發展模型。
中國人均PPP最高的地方是澳門,超過8萬美元,接近于全球人均資源第一富國卡塔爾。事實上,它們確實也有內在的相似性:卡塔爾是資源富國,澳門以賭城著稱。全球只有卡塔爾、挪威等三五資源富國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實屬超強異類。當然,卡塔爾的財富為少數王公貴族所占有,澳門的財富則為少數大企業所占有。
中國位居第二的是香港,2011年人均PPP約4.9萬美元,比四小龍中最好的新加坡的5.9萬美元低,與美國的4.8萬美元相當,比韓國的3.2萬美元和中國臺灣的3.8萬高,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等一道穩居全球前10之列。與之相比,德、法、英等發達國家人均PPP只在3.5萬~ 4萬美元之間。香港人均PPP很高,無疑受益于內地的出口貿易,如同新加坡受益于亞太貿易,其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政治治理等方面也與新加坡相當。
按照全球最新的“發達國家”標準,這兩大地區與臺灣地區一道,屬“發達地區”,排名均位居全球TOP20了。這就是當前人類生產力水平所支持的最高水準——更高者如紐約,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全球寥寥。這些發達區域人口不足4億,全球占比約5%。
中國的第二大梯隊相當于“準發達國家”水平,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轄市,它們的人均PPP分別相當于沙特、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也就是東歐富國水平,或者沙特、阿曼等普通石油富國水平。這個數字比在努力走出“拉美陷阱”的阿根廷的1.7萬美元略高;但是比葡萄牙的2.3萬美元、希臘的2.6萬美元還要低一截,還剛剛摸到傳統發達國家的尾巴。這樣的“對手”在全球有約30個、近10億人,全球人口占比例不到15%。
中國的第三經濟梯隊,主要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遼寧和內蒙,人均PPP介于1萬~ 2萬美元之間,吉林和重慶也逼近這一數字。除了重慶升級直轄市、內蒙是資源富省之外,其他省份都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出口份額較大或者是經過改革的老工業基地。但是,放在全球來說,山東的PPP只是與南非相當,內蒙與土耳其相當,浙江和江蘇則與白俄羅斯、俄羅斯同列,重慶、吉林接近巴西、哥倫比亞。換言之,這些地區在全世界處于真正的“中等發達”地位。中國的人均PPP約為8400美元,前面大約有18億人口。
中國的第四經濟梯隊,包括大多數中部地區和部分西部地區,人均PPP普遍位于6000 ~ 1萬美元之間。這些地區在人均資源上不占據優勢、又沒有東部地區的出口優勢;經濟上后發,在教育和科技上也處于跟隨狀態……比如,河北的人均PPP剛剛超過阿爾巴尼亞,新疆與埃及相仿,湖南卻只相當于安哥拉了,屬于標準的“發展中地區”。
中國的第五經濟梯隊主要是云南、貴州、西藏和甘肅。從自然條件上說,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或者匱乏或者難以運輸,從地理位置上看很難與周邊窮國開展很好的貿易,在教育、科技方面也均處于落后狀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放在全球則屬于貧窮行列。比如,貴州和印度非常接近,西藏則略勝于剛果(布)。
分析中國經濟的“梯田”,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全球尋求各自的“追趕目標”,并回避它們的失敗陷阱。
比如上海和北京,面對2萬美元這個發達國家門檻,繼續靠投資、制造業拉動是不現實的。那么,如何超過葡萄牙、希臘這些國家,到達意大利、西班牙所在的3萬美元區間呢?恐怕離不開高端的金融、品牌消費等。接下來,要想達到德國、法國和英國所在的3.5萬~ 4萬美元區間,路還很長。
至于中國的第三梯隊,需要避免“拉美陷阱”。實際上,迄今為止,阿根廷、智利這樣的南美領頭羊也沒有真正超越這個陷阱,東歐的捷克、波蘭、匈牙利等則剛剛過線。在人均資源上沒有南美豐富的江浙等地區,學習東歐成功國家,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強化高端服務業恐怕才是王道。
至于中國的第四和第五梯隊,最需要做的是部分重復東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并耐心地提升人力資源素質。
劉西曼民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