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
“城鄉同票同權”目前體現的,不過是農村人口在選舉原則上的平等。從原則的平等,到代表數量的平等,再到現實話語權的平等,可以說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每逢兩會,人大代表的身份都是民眾熱議的焦點,今年也不例外。有統計顯示,人大代表70%是各級黨政官員,其余多為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真正沒有官位的知識分子和一線勞動者,加起來占不到人大代表的10%。
近日,全國人大秘書長李建國表示,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到明年三月任期屆滿,將選舉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并說此次選舉是首次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代表,也就是常說的“城鄉同票同權”。過去農民只有1/4選舉權,如今有了同等比例的選舉權。“城鄉同票同權”,應當說是農民在政治權利上的一個突破,至少打破了城鄉不平等的象征,讓城鄉平等意識有了一個落腳點。很多人希望借此次選舉,來調整人大代表的“官民”結構,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雖然原則上實現了“城鄉同票同權”,但實際上增加農民代表的數量并不會立即激增。因為城鄉同比例和城鄉代表結構同比例,還是兩個概念。提名候選人和投票選舉,并不區分城鄉差別。但這樣實際的結果,就是代表中仍以城市人口和官員居多。“城鄉同票同權”目前體現的,不過是農村人口在選舉原則上的平等。從原則的平等,到代表數量的平等,再到現實話語權的平等,可以說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隨著“城鄉同票同權”原則的實現,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如何真正擴大農民和城市平民的話語權,使數量龐大的農民和城市平民,也能擁有和其它利益集團平等的話語權。由于強勢群體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在公共話語中自然會份量更重,而農民和城市平民代表顯然很難有這種平等。要想讓農民和城市平民的權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還需對人大代表的選舉辦法進行改革,比如在制度上擴大農民和平民身份的代表數量,降低基層官員的數量,使那些有能力代表城市平民和農民參政議政的候選人能參與選舉。只有這樣,城市平民和農民群體的利益,才能得到真實而充分的表達。
民主政治的制度很多,但公民權利通過選舉來表達政治訴求,卻是基礎。平等的選舉權,是民主政治的靈魂。選舉權平等的關鍵,即是在制度中確保與之人口數量相當的政治代表的數量。我們說公民權利平等,就是首先要實現這種政治起點的平等。作為數量廣大的工農群體,在國家權利體系中擁有與其相當比重的人大代表,是一個基本政治要求。只有擁有了足夠多的代表,這個群體才能逐漸培養出它的利益代言人,城市平民和農民的訴求和利益才可能被表達出來,那些在城鄉、貧富間顯失公平的法案和預算,才可能在投票中得到糾正。所以要真正實現民眾的民主權利,僅有平等的原則還是不夠的,還需考慮到傳統政治體制的巨大慣性,從原則的確立到制度的落實,直到這一制度能深入民心,仍需要社會和民間更多的努力。如何提高選舉的競爭性和公開性,如何選出讓平民放心的代表,如何讓代表們為底層民眾說話,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現實中一個個解決。
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集團的博弈與較量激烈。社會積怨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弱勢群體缺乏公平的利益表達渠道。城市平民和農民群體本身就缺乏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目前的社會積怨,很大一部分都存在于這個群體中。所以,如何保障城市平民和農民的表達權與參與權,使他們的利益訴求能通過有效渠道進入到公共決策中去,也是化解社會積怨的一個重要途徑。
選票箱前人人平等,是現代政治的必要條件。實現“城鄉同票同權”,應當說只是一個開始。讓城市平民和農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能平等參政議政,可以說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很多發達國家的現實表明,對公民權利賦予的越多,社會實現公平、發展和穩定機會也就越多。希望“城鄉同票同權”能成為人大選舉改革的一個起點。
(作者為文化批評家)
責編/李逸浩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