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義貨幣供給量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也稱為麥式指標,它反映了一個國家貨幣化程度和金融發展的深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這一指標值一路向上,并在近年超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本文正式從這個事實出發,分析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從經濟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資本化、國有資本占比大且呆壞賬比率仍偏高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剖析,并認為現階段這一指標值偏高情有可原。
一、引言
廣義貨幣供給量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也稱為麥式指標,它反映了一個國家貨幣化程度和金融發展的深度,這一指標值越大,表明經濟貨幣化、金融深化程度越大,反之越小。但是,中國目前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金融發展程度都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M2與GDP之比值一路走高,近年來更有超過大部分歐美發達國家的情況出現,如圖1所示,二者的比值一直處于上升的過程中。
二、M2/GDP持續走高的原因分析
貨幣本身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因此,貨幣化的程度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特點有直接的關系。本文認為,改革開放后,M2/GDP比值一直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市場化。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說,從那時開始,貨幣的供給量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經濟發展水平也有了長時間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實行計劃經濟,人們之間的交易更多的是使用兌換券,如糧票、布票等等,這個時候使用貨幣的量自然是少之又少。而改革開放后,施行市場經濟制度,人們有了自主做買賣的自由,一切的交易媒介也變成了貨幣,那么交易的量越大,需要的貨幣自然越多。經濟市場化之后,即使實際產出和原來一樣,貨幣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而實際情況是實際產出也在大幅度增加,因此,雙重作用下,使得經濟中的貨幣量大大增加了,二者的比值自然也提高了。
2.工業化和城市化。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即大面積的實施工業化,而在三大產業中,農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這和過去我國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過去是8億農民都待在農村耕種那一畝三分地,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產出也非常少,現在大部分農民都進城打工,為國家實施工業化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GDP,這一切活動的中間媒介都是貨幣,對貨幣的需求自然增加了。另外,這些年的城市化進程,也是貨幣需求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1998年開始的住房市場化改革,由于房地產在我國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不僅帶動了很多相關行業的大力發展,帶來了大量農民工的就業,而且住房按揭貸款的出現,將人們未來若干年的收入提前折現消費,這樣直接創造了大量的貨幣需求。
3.資本化。資本化從通俗的意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投融資。從企業的角度看,就是將企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未來的盈利等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買賣的過程,這一般表現為融資,對應的購買者即為投資者。最典型的就是證券市場,很多公司的股票價格遠遠超出了現有的凈資產,那么這超出的部分就是對未來收入流的貼現,也就是說,把本應屬于以后才能得到的收入提前拿過來使用,這就大大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股票價格是多少,就相應的會增加多少貨幣需求。從1990年到現在,我國股市的市值目前已經達到了23萬億左右,這些都屬于新的資本供給,也是投資者需要掏出相應的貨幣購買的量。所以說,資本化大大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量。

4.國有資本占比大且呆壞賬比率仍偏高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雖然我國的市場化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資產比例依然比較高,根據相關官方資料,國有經濟產值占比在35%左右,但是這一比例存在嚴重低估的傾向,因為很多國有持股的公司未納入其中考慮,以及土地等一些固定資產的產權價值等等。根據劍橋方程式MV=PT,我們知道,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對貨幣的需求量要考慮貨幣的流通速度,如果單位貨幣的流動速度V越快,對貨幣的需求量M就越少,反之則越多。國有經濟體歷來存在的問題就是產權主體缺位,效率低下,比如說銀行業,當銀行的呆壞賬比例比較高時,本來可以進行更多貨幣創造的資金由于呆壞賬的原因被積壓在那里而無法創造新的價值,也就是這部分的資金流動的速度相當緩慢,那么在貨幣需求量增加,而又不能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增加貨幣供給的形式來實現,這點在我國尤為典型,因為其他很少有國家的國有資產占比這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的經濟金融不如美國,而M2/GDP卻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還高。
三、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現階段,我國的麥式指標值確實偏高。由于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包括經濟市場化、資本化等過程,而國有資本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加上效率低下,呆壞賬比例高等我國特有的情形,導致了這一指標值比發達國家還要高,實屬情有可原。
作者簡介:王林(1968-),男,漢族,內蒙古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滿歸林業局。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