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各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系統內排名,緊緊圍繞主營業務與重點產品市場,不斷調整績效考核體系,對各自加快業務發展、加強風險管理、提升經營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銀行績效考核在助推其業務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有的甚至對銀行經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成為制約培育良好金融秩序的瓶頸。
一、績效考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考核具有短期性
主要表現為對風險管理類指標考核分值占比不高,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業績而忽視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傾向,容易造成管理人員的短期行為,盲目追求報告期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如工行考核辦法中風險和內控類權重為15.8%;農行對經濟增加值考核占比18.75%,經濟資本回報率作為監測指標;中行對經濟價值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RAROC)考核占比20%;建行對經濟增加值考核占比33%。
(二)對存款時點規模考核存在不合理性
在對各銀行績效考核體系的調查發現,雖然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取消存貸款時點考核,但各銀行對存貸款時點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核要求,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勢。如交行考核辦法規定:人民幣各項存款時點增量考核權重為4%,人民幣各項存款時點增量等于計劃得100分,各項存款時點增量負增長得-200分,各項存款時點增量計劃完成率低于50%得-100分,各項存款時點增量計劃完成率低于80%,得0分;該項指標最低得-200分,最高得300分。農行對新增對公存款時點增量按各支行年度時點任務序時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新增儲蓄存款增量按完成市分行下達的年度時點增量任務數序時完成情況進行打分。中行按時點余額考核存款的進步度。2011年6月末,各銀行了為應付上級行考核,紛紛加大上門“拉”存款的力度,個別銀行甚至高價“買”存款拉高存款時點余額。
(三)市場份額考核存在不合理性
市場份額占比是近幾年對各級行新增的考核同業競爭力指標,由于考核力度的不平衡,已經引發銀行間月末、季末、年末的爭搶存款大戰。如交行對公存款市場占有率考核區分不同水平計分,保持上年占有率得100分,該項指標最低得0分,最高得200分,人民幣儲蓄存款增量等于計劃,得100分,該項指標最低得0分,最高得200分;工行考核辦法規定被考核行各項存款期末、各項存款增量月均、各項貸款期末、各項貸款增量月均在工、農、中、建四行排名第一各得15分,排名第二各得5分,排名第三各扣5分,排名第四各扣15分;農行對新增本外幣存款市場份額、中間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個人購房貸款增量市場份額和國際結算量市場份額占比的考核權重為19%;中行對人民幣公司存款市場份額、人民幣儲蓄存款市場份額、中間業務(毛)收入市場份額也有不同程度的考核。
(四)對中間業務考核存在不合理性
各銀行對中間業務的考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考核中間業務收入市場份額,二是考核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多數銀行在貸款業務方面為了增加銀行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把以前利率上浮的部分,比如10%作為顧問費收入,貸款執行基準利率,顧問費收取前后,對銀行經營總收入沒有影響,卻增加了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如中行中間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兩項占20%;交行對中間業務收入指標考核權重為12%,中間業務收入等于計劃,得100分,該項指標最低得-50分,最高得300分,市場占有率為該指標的調整得分,市場占有率下降的,每下降1個基點扣1分,直至-50分。農行針對中間業務市場競爭的不斷激烈化,為扭轉在同業中的不利地位,在權重設置上加以傾斜,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考核的分值,給各經營行傳遞一個明確的經營信息,那就是加速中間業務的發展。
二、績效考核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加大了銀行經營成本
一是加大了營銷難度。調查中了解到,銀行為了營銷優質客戶,往往幾家不同銀行甚至同一家銀行多個分支機構同時上門營銷,甚至采用招投標的方式,來決定業務在哪家銀行辦理。二是加大營銷費用。銀行業務營銷的過度競爭,使客戶有了很大的優越感,紛紛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各銀行大展營銷手段,營銷費用也是水漲船高,無形中加大銀行經營成本。
(二)降低了銀行社會聲譽
經過對有關人民來信反映的核查中發現,銀行在辦理個人按揭貸款時,除簽訂借款合同外,還要簽訂綜合理財合作協議,銀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而客戶投訴反映某銀行在收取顧問費后實際并沒有提供顧問服務,客戶反映較為強烈。如某銀行在對個人發放消費貸款時與客戶簽訂的綜合理財合作協議中標明向客戶提供了以下服務:提供優惠貸款利率;為客戶打印每月還款計劃表,提示客戶及時還款;為客戶辦理代扣電費等;告知各項收費標準;通知客戶參加理財活動等。從銀行上述這些服務清單中好像沒有看出銀行提供真正意義上的理財服務,銀行形象大打折扣,投訴不斷。
(三)影響了正常金融秩序
一是擾亂了存款市場。銀行亂拉存款,各銀行紛紛開出各種優惠條件,甚至花錢買存款,爭搶優質客戶,造成存款市場的混亂。二是銀行壓單壓票時有發生。每臨報告期末,總能接到客戶投訴稱銀行不給辦理正常轉款,在與部分銀行人員座談了解,銀行也是迫于上級行考核壓力,為穩住時點存款余額,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三是加速了銀行人員的非正常流動。銀行考核的短期行為,薪酬對人才的刺激性增強,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人才流動大,主要原因就是各行對績效考核的巨大差異影響。調查了解,近幾年大型銀行管理人員和客戶經理流動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績效考核力度大,薪酬誘惑使然。
(四)誤導了正確決策
各級銀行迫于績效考核的壓力,各種手段并用,有的通過實行優惠利率把以前收取的浮動利率部分的貸款利息收入轉入中間業務收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的虛假性;有的銀行通過“沖時點、壓時點”來虛增存貸款;有的銀行通過報告期末的貼現業務,迅速增加利息收入,增加貸款總量,降低不良貸款率;有的通過銀行承兌匯票的大量簽發和不斷貼現,虛增存貸款和業務收入。上種種做法,均給領導決策提供了錯誤信息,誤導了正確經營決策,不利于銀行長期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
一是適當提高對非財務指標考核的權重。在考核體系設計方面,在審慎經營與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采取短期激勵手段與長效激勵措施有機結合的方法,適當增加非財務指標,作為對財務指標的補充,應充分重視非財務指標的作用,在資產質量、資本(資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上增加有關內部管理和控制、客戶、員工素質和滿意度等非財務指標,完善績效考核內容。二是加大有關客戶服務、員工發展、內部管理等指標的研究,增加調查投入,形成科學的指標體系。深入研究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間定量關系,不斷完善考核指標體系。三是采取多形式、多層次的員工激勵方式,實現中長短期激勵的結合。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體系,加強崗位分析與評價,多渠道進行考核。引入一些長期激勵辦法,適時引入國外商業銀行實行的獎金延后支付、股票期權、員工持股等激勵辦法。
(二)增強考核過程中與員工的互動
考核過程強調與員工持續不斷的溝通,增強員工對績效考核的理解與認同。加強對績效考核結果的跟蹤,通過多種方式認真聽取被考核者的反饋意見、建議和疑問,發現發生偏離既定目標情形時,要及時分析原因,調整指標設置,改進考核辦法。激發全員參與熱情,緊扣經營目標,突出工作重心,引導業務經營協調、快速發展??己梭w系不是鉗制基層和員工的工具,應該更多的是正向激勵和引導,應與市場需求、價值創造和風險管控要求相一致。
(三)加強對銀行績效考核的監管
一是加強對銀行考核體系設計的監管。銀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和員工的收益直接掛鉤,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偏差或違規的經營績效考核行為,監管部門需要出臺相關的指導政策,對銀行績效考核的理念、思路等提出指導性意見。對如何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制定績效考核辦法等提出原則性要求,從金融業經營行為的導向角度,尋找管理體系的制度缺陷,提出改進績效管理方法、指標設計及體系建設等建議。二是加強對銀行績效考核日常的監管。
作者簡介:朱圣妍(1983-),女,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學。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