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貨幣當局依照利率規則(Taylor rules),通過利率傳導機制來調節經濟運行, 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定均衡展開理論評述。Taylor指出,名義利率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就是實際利率,因此,只要名義利率隨著預期通脹率同向變化,就能實現實際利率的穩定。當實際的GDP增長高于潛在的增長水平時,實際利率就會偏離均衡狀態,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就要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名義利率來實現實際利率的穩定,在維持短期實際利率穩定的目標下,央行可通過調整名義利率來穩定物價和實現經濟增長。
一、引言
泰勒規則非常的簡單實用,其關鍵是要讓名義利率跟隨物價和產出的變化做出動態調整,即要保持實際短期利率穩定和中性政策立場,當產出缺口為正(負)和通脹缺口超過(低于)目標值時,應提高(降低)實際利率(Taylor,1993)。積極的利率反饋規則(即泰勒規則)對宏觀經濟總的穩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其核心思想就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央行采取加息政策,這就會降低總需求,進而抑制通貨膨脹壓力。
但有些學者從兩個方面對泰勒規則發起了挑戰。一方面,泰勒規則下經濟均衡的確定性關鍵取決于貨幣政策進入經濟體系的假定的偏好和技術參數(Bill Dupor, 1999),以及與之相伴的財政制度的性質(Eric Leeper, 1991)。另一方面,在利率規則下,名義利率作為通貨膨脹率的遞增函數,由于多重均衡會引起宏觀經濟總的不穩定性(Benhabib等,2001)。
對于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我國來說,利率政策的調整還應與人民幣匯率的漸進式改革相協調,避免匯率的大起大落,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當經濟發展過熱,央行需要加息時,就不得不同時考慮加息引起的國際投機資本流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張屹山,張代強,2008)。
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貨幣當局依照利率反饋規則(即泰勒規則),通過利率傳導機制來調節經濟運行,實現經濟內在穩定展開理論評述。
二、利率規則與經濟增長
(一)利率規則與經濟穩定的一般分析
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是,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通過積極的貨幣政策,讓名義利率上升一個百分點以上,從而均衡的唯一性就會得以實現,這就穩定了實體經濟。Taylor(1993)認為,泰勒規則的核心是,相較于通貨膨脹的變化,名義利率必須作出更大的變化,即為了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均衡,利率的調整必須是順周期的。
(二)利率規則下實際利率與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穩定關系
泰勒研究了美聯儲1984到1992年的貨幣政策,得出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GDP的調整因子均為0.5,實際均衡利率和目標通貨膨脹率均為2%,從而利率規則表示為:r=p+0.5y+0.5(p-2)+2。
上式中,r為聯邦基金利率,p為前一年的通脹水平;y為實際GDP的偏離值。均衡水平下的聯邦基金利率將等于4%。
Taylor(1993)指出,名義利率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可以得到實際利率,因此,只要名義利率隨著預期通脹率同向變化,就能夠實現實際利率的穩定。當實際的GDP增長高于潛在的增長水平時,實際利率就會偏離均衡狀態,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就要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名義利率來實現實際利率的穩定。
三、利率規則遇到的挑戰
(一)利率規則在操作中的一些現實問題
按照陳雨露(2004)的觀點,首先,通貨膨脹率和GDP系數的確定就很困難。各國央行必須根據本國實際來確定這個系數,具體計算時,要綜合考慮當前貨幣政策的目標和經濟結構的問題。
其次,在測量通脹率時,到底是選取消費物價指數還是GDP平減指數,也異常困難。選取標準的不同就會導致最終測量結果的不同。
再次,短期實際利率的測量,也會由于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的不同及期間選取的不同而不同。從長期來看,實際均衡利率的確定過程,還應兼顧到經濟發展的很多不確定性及貨幣當局的信譽。
(二)多重均衡對利率規則的挑戰
根據布蘭查德和費舍爾(Blanchard 和Fisoher,1989)以及本哈比伯和法默(Benhabib和Farmer,1999)的研究,通貨膨脹率、名義利率和GDP三者之間可以實現均衡狀態,但均衡不是惟一的,會出現多重均衡的問題。又由于沒有很好的經濟運行機制促使各行為主體從多個均衡中作出唯一的選擇,因此,各不相同的均衡路徑之間會產生跳躍,這就會出現劇烈的內生波動(孫穩存,2007)。這表明,內生的預期因素和外生的財政貨幣政策一樣,都會改變經濟的均衡,即經濟主體對未來的樂觀和悲觀預期都會造成劇烈的經濟波動。
四、利率規則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應用
孫穩存(2007)研究指出,由于中國的利率政策規則并不是積極的反通脹規則,而是一種包容性的利率調整,這就會導致中國的經濟運行沒有一個穩定存在的收斂狀態,會出現嚴重的內生波動。所以,在當前貨幣政策下,我國經濟會出現持續性的通貨膨脹或緊縮狀態。因此,我國貨幣政策的改進方向是,使利率規則從包容性的規則轉變為積極的反通脹規則,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央行的管理水平。
張屹山,張代強(2008)研究認為,各種各樣的利率規則理論,不過是對實際經濟運行的一種近似和模擬,并不能充分揭示經濟運行的深層次規律。所以,各國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除了考慮物價水平、貨幣供給和產出增長,還要根據本國經濟運行的現實情況, 統籌協調好其他政策目標。正如Svensson(1998)指出的,沒有哪國央行會完全盲目照搬任何一種利率規則。實際情況是,各國央行都會通盤考慮所有能得到的經濟信息,來綜合考慮它的貨幣政策。
五、小結
本文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利率規則和經濟的穩定均衡之間的聯系。利率規則應以實際利率為基準,根據產出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貨幣供給以及匯率波動等多種因素來積極調整名義利率水平,保證實際短期利率的穩定和中性貨幣政策的立場。總之,正如泰勒所說,利率規則只是對貨幣政策的一般性要求,只能看做是一個指導方針,而非機械遵從,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利率規則的積極作用,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和宏觀經濟的穩定。
參考文獻
[1]謝平,羅雄.泰勒規則及其在在中國貨幣政策的檢驗[J].經濟研究, 2002(03).
[2]蔡躍洲,吉昱華.規則行事、泰勒規則及其在中國的實用性 [J].經濟評論,2004(02).
[3]張代強, 張屹山.前瞻性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檢驗[J].經濟研究, 2007(3).
[4]Clarida, R., Gali, J. and M. Gertler, 2000,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evidence and some theory,”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1), pp.147-180.
[5]Leeper, E., 1991, “Equilibria under ‘active and ‘passiv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7(1), Feb., pp.129-147.
[6] Taylor, J. B..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 [R].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6768.
[7]Clarida,Gali and Gertler.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Z].NBER Working Paper,No. 6254,1997.
[8]Judd,J. P and Rudebusch,GD. ,Taylors Rule and the Fed:1970—1997[J]. FRBSF Economic Review,1998(3).
[9]Ball Laurence,Policy Rules for Open Economies,in Monetary Policy Rules[Z]. NBER Business Cycles Ser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3):57-127.
[10] Athanasios Orphanides. Monetary Policy Rules Based on Real-Time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964-985.
作者簡介:陳松青(1984-),男,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財政學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投資。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