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平
摘 要:我國正經歷著從2009年開始的新的一輪通貨膨脹,本輪通貨膨脹既有外匯占款過多的原因,也有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商品市場價格上升的影響。導致通貨膨脹的原因很多,不能簡單地認為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過快一定是本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如果簡單認為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過快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就可能會導致資源在行業和地域上的錯配,加重通貨膨脹。
關鍵詞:通貨膨脹;人民幣匯率制度;多元線性回歸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003-04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金融危機來臨時,歐洲和美國都采取了量化寬松的政策。根據當時的形勢,中國政府宣布了“四萬億”投資計劃,這些政策非常迅速地把經濟從衰退中拉了出來。大量流動性注入市場后,隨之而來的是對通貨膨脹的擔憂。隨著經濟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一國可能成為國際通貨膨脹的受體,也可能將本國的通貨膨脹釋放到國外[1]。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隨時隨地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果貨幣的增長速度超過能夠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增長速度,就會發生通貨膨脹[2]。數據顯示,隨著“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推行,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平均增速為19.17%,見圖1。
圖1 2009年1月—2011年6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變化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查閱時間:2011/7/18)提供的數據繪制
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上升的同時CPI也進入了快速上升期。2010年1月—2011年6月,CPI平均同比上漲4.01%;而在2011年6月CPI同比上漲6.4%,創下了35個月來的新高。見圖2。
圖2 2009年1月—2011年6月CPI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查閱時間:2011/7/18)提供的數據繪制
溫家寶總理前段時間已經指出,控制通脹已經成為現在我國的首要任務。但是,從圖2中可以發現,控制通脹的形勢非常嚴峻。央行為了控制通脹,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曾高達21.5%,達到歷史的最高值。(見表1、表2)
表1 2010年1月—2011年6月活期利率和一年期定期利率變化 %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查閱時間:2011/7/18)提供的數據編制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
(一)物價上漲的普遍性
圖3表示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國的居民消費分類價格指數(上年同月)的情況。八大類商品都呈現了上漲的勢頭,而居住更是從2009年6—7月的負增長變為2011年6月的正增長,衣著和交通運輸及服務的增長也從負值緩慢增長到正值,這樣大范圍地全面上漲會產生交互效應,增加各個類別的上漲幅度。
表22010年1月—2011年6月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變化 %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查閱時間:2011/7/18)提供的數據編制
(二)通貨膨脹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性指的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八大類商品不一致的上漲。在我國這次的通貨膨脹中,食品價格的漲幅遠遠大于其他類商品,而且食品類價格的漲幅與其他各類商品價格漲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 2011年6月份食品類價格漲幅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高出8個百分點。而在食品類價格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的漲幅又遠遠高于其他食品價格的漲幅,達到32.3%,蛋類和糧食的漲幅也分別達到了22.1%和12.4%。
圖3 2010年1月—2011年6月居民消費分類價格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查閱時間:2011/7/19)提供的數據繪制
(三)通貨膨脹帶來人民幣對內貶值,但在國際市場上升值
根據一般的國際金融學理論,一個國家物價的上漲,往往會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對本幣的需求減少,造成本幣在國際市場上貶值,但是我國這一輪的通貨膨脹,并沒有造成我國的國際貿易逆差,本幣出現貶值,相反,我國仍保持著高額的貿易順差,2011年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288億美元。2011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USD100=CNY663.15。截至2011年7月19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USD100=CNY646.84,累計升值2.52%。
(四)通貨膨脹數據與真實感受的不一致
統計局每次發布的CPI都會受到廣泛的質疑,這個說明人們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和數據存在出入。首先,我國的CPI指標中食品的比例過大,將煙酒放入食品中,我國食品在CPI中的比重約為37%,這樣,食品的變動就對CPI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其次,房地產價格沒有被放入CPI,我國將房產定義為投資品,所以沒有計入CPI,在居住中用租金反映人們的居住成本,因而房價上漲的影響并沒有反映在CPI中。
三、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國際收支常年順差,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不斷投放
從圖1、表3、表4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國國際收支的各大項都存在順差的情況。不僅貿易是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也是順差,這也就說明,除了大量的國際直接投資以外,還有大量的熱錢進入中國來獲取利差和外匯升值的雙重收益。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貿易順差在國際收支總順差中占有較大比重。貿易順差和國際直接投資流人既源于我國目前儲蓄高于投資的經濟結構,也源于我國長期推行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和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優惠政策。中國與世界主要資本國的利差、人民幣升值因素,以及我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帶來的利潤誘惑,是近年海外熱錢快速進入的重要原因。自2005年的匯率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的匯率體制是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但我國為了增加出口,頻頻干預外匯市場,阻止人民幣升值,政府的干預反而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2007年9月—2008年8月美聯儲連續7次降息,我國央行在2007年連續6次加息,一減一加,導致中美利差反轉并逐漸擴大。國際收支始終維持順差,且順差數額在高位運行,加上我國采取結匯制度,使得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人民幣有很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漸進性”升值,只能在外匯市場上被動地凈買入美元,致使外匯儲備不斷攀升(見表4)。截至2011年3月份,我國外匯儲備總額高達30 446.74億美元,是2005年末的3.72倍,年均增速28.43%。最新數據表明,2011年5月份,外匯占款已經占到中央銀行總資產的81.43%,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的比重高達近113.98%,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最重要渠道。外匯占款是增加的外匯儲備對應的人民幣投放,其數量由匯率和外匯儲備量的乘積決定。隨著我國外匯儲備逐年攀升(如表4所示),致使本幣大量投放。
表32005—2010年我國國際收支情況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查閱時間:2011/7/19)提供的數據編制
表42005年—2011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單位: 億美元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查閱時間:2011/7/19)提供的數據編制
表52007年底—201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資產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查閱時間:2011/7/19)提供的數據編制
(二)國家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來的國內流動性過剩
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我國為了保持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和促進就業,推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受到貨幣乘數的影響,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將會使貨幣供給量增加大約12萬億[3]。數據顯示,2009年1月—2011年6月,M2的平均增速為22.1%,信貸平均增速為17%。貨幣的大量發行勢必會對通貨膨脹造成巨大壓力。
(三)國際商品市場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
近幾年國際市場上原油、鐵礦石等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成倍上漲。2001年12月—2011年1月,能源價格指數上漲3.5倍多,原油現貨價格上漲3.9倍。一方面,我國對能源的進口依存度較高,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會很快輸入到國內,而原材料的大幅上漲會通過生產鏈和消費鏈傳到下游產品,使價格上升;另一方面,市場流動性泛濫,但是由于缺乏投資渠道,人們為了彌補貨幣的機會成本和獲得超額利潤,大肆炒作部分商品,使得原材料的價格進一步上漲,加劇通貨膨脹。
(四)糧食價格上漲
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可用耕地的有限性導致糧食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更加緊張,而全球糧食庫存的不斷減少直接導致了糧食價格的上升。同時,發達國家為了應對能源價格的上漲,大量消耗玉米加工而成的乙醇燃料,這也大大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糧食價格的上漲還會通過生產鏈和消費鏈傳導到蛋類和肉類,從而推動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
(五)勞動力成本上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也出現了結構性的緊缺,長三角和珠三角許多民營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用工荒的”的出現增加了務工人員的談判議價能力。在糧食價格的上漲的背景下,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重新回流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勞動供給減少,這都對勞動力成本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統計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009年相比2008增長8.83%,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8.25%,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會對通脹造成更大的壓力。
(六)全球流動性過剩
隨著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國際市場上流動性泛濫,為了刺激投資,促使經濟復蘇,很多國家幾乎保持著“零利率”,而中國還保持著2%—3%的利率,同時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并沒有改變。這些都促使國際資本涌入中國享受較高利率和匯率升值的雙重收益,但卻增大了本國通脹的風險。
四、我國通貨膨脹的計量分析
(一)數據定義和處理
本文對以下指標進行分析:CPI(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CPI)、豬肉價格指數(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CPI-PORK)、廣義貨幣供應量(M2)、紐約商品市場的原油價格(oil)、我國歷月貿易順差(TS)、上證綜指的收盤點數(shmarket)、我國城鎮居民收入(wage)、鄭州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強麥合約價格(wheat)、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匯率(E)。以上數據除了CPI和豬肉價格指數是從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獲取,其他的都是從萬得(Wind)數據庫中獲得。為了保證有足夠長的時間序列,采用了從2009年1月—2011年6月的月度數據,其中,城鎮居民收入只有季度數據,所以,對該數據進行平均后放入每個季度的三個月中。城鎮居民收入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都是累計數據,所以要對數據進行差分,期貨市場的月度數據是用每周的收盤價進行平均來代替的。
(二)計量結果和分析
表6 Eviews回歸的結果
從表6中可以看出,DW統計量為1.96,接近于2,可以認為變量不存在自相關。F值非常顯著,所有變量總體可以解釋CPI的變化。回歸方程的擬合度達到0.9694,說明回歸方程擬合的較好,整個回歸模型的設定誤差較小。從結果看,豬肉價格、貿易順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匯率回歸結果比較顯著,可以認為這四個因素是導致近期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以豬肉價格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長期的貿易順差而帶來的外匯占款增加、人民幣的升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是導致本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由此看來,本輪通貨膨脹更可能是輸入型和需求拉動型。雖然外匯占款也會導致貨幣的投放增加,但是我們發現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對CPI的影響并不顯著,所以可以認為流動性至少不是本輪通貨膨脹中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通過歷史數據對這一結果進行檢驗,2004年1月—2006年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平均增長16.76%,但是CPI只同比平均增長2.39%,而2011年1月至6月,廣義貨幣供應量15.97%,CPI同比平均增長5.4%,這說明廣義貨幣供應量與CPI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增長關系。
這個結果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中央銀行一味采取調高準備金和提高利率的方法,可能不僅不能對降低通貨膨脹產生顯著影響,反而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因為本國利率的提高會吸引國外資本流入,這會增加對本幣的需求,會使匯率進一步上升,而且流入的國外資本中的一部分會增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這些都會對通貨膨脹產生進一步的壓力。
五、我國通貨膨脹的對策和建議
由前面的計量結果可以發現,貿易順差對通貨膨脹有顯著影響,而貿易順差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外匯占款實現的,雖然現在我國已經將強制結匯制改為自愿結匯制,但是由于人民幣一直處于升值的上升通道中,進出口企業獲得的外匯還是更愿意賣給銀行,以避免外幣匯率下降帶來的損失。外匯占款的壓力增加了被動的基礎貨幣投放,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了通過控制貨幣供給控制通貨膨脹的能力。
(一)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增強貨幣政策自主性
為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放棄盯住單一美元的匯率制度,轉而采取“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筆者認為,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在宏觀層面上,應該增加匯率制度的彈性和靈活性;在微觀層面上,應該讓更多的個人和機構參與到外匯交易市場中,減少中央銀行干預匯率的次數。一方面,在彈性匯率制度下,匯率不再呈現升值或者貶值的趨勢,投資者因此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因而能夠有效抑制投機資本的單向流動,減少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減少被動基礎貨幣投放,減輕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另一方面,應該讓更多的個人和機構參與到外匯交易市場中。1996年,我國已經實現了外匯經常項目的可兌換,成為IMF的第八條款國。當前,我認為我國應該逐步放開居民和非居民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可兌換,鼓勵個人對外進行投資。除了銀行間拆借市場外,應該建立可以讓個人投資者參與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增加,可以增加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減少央行干預匯率的頻率,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二)在本輪通貨膨脹中,提高存款準備金不是一個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在本輪通貨膨脹中,央行頻頻使用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由計量分析可以看到,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通貨膨脹有顯著影響,加息可以抑制投資過熱,減輕通貨膨脹壓力。而提高存款準備金主要通過減少商業銀行信貸的供給量影響廣義貨幣供應量,而且我們已經看到,廣義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是提高存款準備金會加劇資源在行業和空間上的錯配,引起貸款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商業銀行有限的貸款會投向投資回報快、利潤率高的行業,而像農業和養殖業,這兩個行業的利潤率本身較低,而申請貸款的往往是農民,申請的貸款資金流比較小,過多的小額貸款會增加商業銀行的管理成本,同時商業銀行出于控制貸款風險的考慮,往往不會批準農民的貸款申請,而這些行業的生產不足,將直接對物價水平產生巨大影響;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的對外貿易占到全國的90%以上,相對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東部受信貸減少的影響會比較小,而中西部地區正處于高速發展期,信貸規模的減小會降低經濟增長率,拉大與東部地區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赫爾穆特·弗里希.通貨膨脹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孫宏鈞,等.我國貨幣增長的數理分析和貨幣乘數預測[J]. 數學的實踐和認識, 2008,38(19): 56-65.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