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爽,王志宏
摘 要: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綜合載體。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農機化的發展在新的起點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機投入;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F3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049-02
一、哈爾濱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業機械化進程基本情況
2011年,哈爾濱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10萬千瓦,新增60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3%,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全市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104個。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2 086臺,同比增加457臺。玉米機械收獲面積達到580萬畝,同比增長51.3%;水稻機械收獲面積達到468.6萬畝,同比增長21.4%。集中打造了哈南、松北、賓西、依蘭四個農機裝備產業園,落戶企業17家。其中,投資12億元重點推進7家省級新型農機裝備大項目建設,美國約翰迪爾、山東福田雷沃、白俄羅斯戈梅利及明斯克等大型農機裝備企業已經建成投產。
(二)農業機械化生產基本情況
2011年,哈爾濱市已經全面完成秋整地任務,機械收獲面積1 304.31萬畝,收獲機械化程度達到44.9%,比去年增加6個百分點。連片作業地塊達到1 243.5萬畝。合作社共完成機械整地總面積355萬畝,其中,深松整地總面積295萬畝。省市預計投入補貼資金預計在3 900萬元以上,各地投入到秋整地的資金達到1.1億元。首次建立大壟雙行示范區,在雙城、巴彥、呼蘭、依蘭4縣(市)建立了2萬余畝大壟雙行示范區,已按技術要求實施標準化秋整地,并達到了待播狀態。
(三)農業機械補貼基本情況
2011年,哈爾濱市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增200臺玉米收獲機補貼指標。為確保補貼收獲機及時投入今年的秋收作業,該市迅速組織各區、縣(市)和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按照自愿申報的方式,落實了全部補貼指標。同時,要求從市到區、縣(市)對申報補貼進行嚴格把關,層層審核,確保按照省領導和省局的要求,嚴肅而又迅速地把補貼指標落實到位,把補貼收獲機下擺到位。截至10月8日,全市已下擺補貼玉米收獲機166臺,其中,雙城市90臺、巴彥縣14臺、依蘭縣2臺、呼蘭區27臺、五常市11臺、延壽縣1臺、賓縣5臺、阿城區9臺、通河縣1臺、尚志市6臺;其余34臺購置指標已經落實到合作社。
(四)農業機械化推廣基本情況
2011年,哈爾濱市依據省、市農機工作會議精神和《2011年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方案》完成以下工作任務:一是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重點區域是阿城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區和呼蘭保護性耕作工程實施區。計劃推廣面積6萬畝,實際完成8萬畝,完成計劃的133%。二是水田激光平地技術。此項技術可使田間灌溉用水量減少30%,直接節水效果顯著。計劃推廣面積2萬畝,實際完成1.2萬畝,完成計劃的60%。三是水田節水少耕和機械深施肥技術。實施面積3萬畝,實際完成5萬畝,完成計劃的167%。四是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計劃實施面積20萬畝,實際完成20.5萬畝,完成計劃的103%。五是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有些區縣機械插秧率已近80%,但總體上發展不平衡,有些水稻生產大縣機插率不足30%。計劃實施380萬畝,實際完成420萬畝,完成計劃的110%。
二、哈爾濱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一)土地經營規模制約農機化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哈爾濱市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給農民分散經營,使得原來的集體農業發展成為現在的個體小規模農業。小農經營一方面戶均耕地有限,機械作業受到制約,作業成本增加,嚴重影響了農機具的使用效率,使農民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成果的需求減弱;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經營規模小、規模效益差,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不利于糧食生產統一布局、規劃、調控以及科技推廣與技術指導,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運用,不利于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不利于土壤改良及地力提高,致使農業機械的優越性和效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二)農機總體投入不足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機械化管理和服務工作需要大量資金。在農業企業還沒有足夠自我發展能力的現階段,在農戶還處于個體、分散、小規模與低效益經營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還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哈爾濱市對農業和農機總體投入不足,結構不夠合理,重點不夠突出,無法保障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不足,吸引人才環境差
哈爾濱市大多數與農機相關的企業在科技投入方面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與裝備落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目前哈爾濱市沒有一家企業具有成為農機技術創新主體的實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企業也無法形成對全行業具有輻射作用、創新作用和指導作用的能力。另外,由于農機行業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偏低的生活待遇,導致大量技術人員流失,一些優秀人才望而卻步,造成了農機企業技術人才缺乏、技術儲備嚴重不足、企業自主創新困難的局面。
(四)耕作栽培制度標準低
哈爾濱市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以小型拖拉機為主要動力,由于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耕作栽培制度標準化低,導致土地板結、耕層變淺、機耕質量下降、犁底層逐年上升、土壤滲水率下降。大多數農民只種地不養地,棄用農家肥,使土壤肥力銳減,板結與沙化現象日趨嚴重,水蝕和風蝕土壤面積逐年擴大。連年同層耕翻或強翻的耕作制度等因素,致使作物生長環境惡化,影響了農田增產潛力的發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阻礙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新型土地經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極大地束縛了大中型農機的推廣和農業機械的高效率,不利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因此,應鼓勵農民自愿采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形式流轉土地,實施土地平整項目,在流轉中提高土地的規模經營度和產出效率,可以成片集中流轉承包土地。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可以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或流轉服務組織托管承包土地,對托管的承包土地,集體經濟組織或流轉服務組織可以代為組織流轉,流轉收益歸原承包方。還應發展優勢農業產業,實行集中開發、連片種植,興建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機械作業的優勢,縮小作業成本,提高農機具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對農業機械化投入
首先,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做好有關農機作業服務項目的界定、核準等工作,保證各項農機作業服務收入減免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推動節本增效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使用,確保農民充分享受到各種優惠。其次,加大對農機化扶持資金的投入,設立年度農機化技術推廣專項經費,對重大農機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給予重點支持,給予基層農機技術推廣系統事業經費保障,改善推廣條件,提高工資待遇,設立培訓經費;同時,應對農機作業及農機燃油、新技術推廣、農機化示范區、農機合作組織建設給予資金扶持。最后,建立農機信貸貼息機制,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或銀行金融部門設立農業機械購置信貸資金,盡可能簡化申辦程序,幫助有購機需求而暫時缺乏購機能力的農戶解決問題。
(三)加快農機人才隊伍建設
以“人才興機”為目標,努力抓好農機人才隊伍建設,重視和加強農機操作手和農機戶的培訓和教育,多層面、多渠道培養農機鑒定、推廣、維修等方面專業人才,建立一支精干的專業技術隊伍;以農民培訓項目為依托,讓“陽光工程”和“職業技能培訓”落到實處,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和維修等從業人員的培訓,培養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解決農機人才力量不足的問題;以農機信息網為平臺,推動專業農機網絡的建設,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農機服務成本,拓寬農機作業范圍,促進農機服務向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培育和規范農機化技術信息等重要市場,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和及時可靠的信息。
(四)促進農藝和農機技術配套
農藝是農作物生產的技術與原理。內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種、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具應用、農田灌溉和排水、農產品的初步加工和貯藏以及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等。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耕作模式的改制,農機化裝備水平必然要提高,以滿足新的農藝要求。從農機化發展歷程來看,農機農藝相結合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在農機管理、運用與科研中,推動了農機化事業不斷深入發展,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結構,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和提高經濟效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光彬.社會等級制度與“三農”問題「J].讀書,2002,(2).
[2]陳錫文.城鄉統籌破解三農問題[N].光明日報,2003-03-31.
[3]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03,(1).
[4]靳光華, 孫文生.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