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媚
摘 要:隨著浙江省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中小城市正朝著“都市圈”、“城市群”空間模式發展壯大。特別是作為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三大城市——杭州、寧波、溫州,其城市增長極效應正不斷增強。從城市外向關聯性的角度,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城市流強度來剖析這3個中心城市在浙江城市群中的經濟輻射地位以及變化情況。主要涉及3個中心城市的相關外聯性行業城市流強度的測算和城市流結構的分析。
關鍵詞:中心城市;城市外聯性;城市流強度;城市流結構
中圖分類號:TU9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081-03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十二五期間,如何實現浙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較好地實現城市化由中期向后期的過渡,將成為我們今后面對的重大課題。浙江省十二五《綱要》明確指出要著重加強不同層次中心建設,其第一層次就是指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設,而這中心城市的建設主要是指對杭州、寧波、溫州三大城市的建設,增強其輻射和聚集能力。與此同時,不同的城市功能賦予了三大中心城市不同的城市外聯性,即其對周圍城市的輻射方式和強度有所區別,并且這種區別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動而發生變化。本文將從城市外向關聯性的角度,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城市流強度來剖析這3個中心城市在浙江城市群中的經濟輻射地位以及變化情況。主要涉及3個中心城市的相關外聯性行業的區位商、城市流強度的測算和城市流結構的分析。
一、文獻綜述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空間流在城市密集區所發生的頻繁、雙向或多向的流動現象 [2]。換句話說,就是城市的形成,需要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在空間上的匯聚和流動。有形要素流動包括人的遷移、貨物的交換以及資金發生的借貸關系,而無形要素的流動則包括信息和技術的交流。城市流強度則是指由這種城市流產生的對外聯系強度。這種對外聯系強度既包括本城市對其他城市的輻射強度,也包括吸引其他城市流動要素的能力。
有關城市流的研究文獻很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城市流強度的測算來比較研究相關城市的城市外聯性強度,二是影響城市流強度相關因素的研究。如朱英明等(2002)通過滬寧杭城市密集區的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值的測算,將中心城市分為高、中、低三類。王海江等(2007) 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域,通過城市流強度與結構的分析,研究了河南省17城市對外服務功能的大小和城市流的產業分布情況。孫繼瓊等(2010)通過建立城市流強度影響因素評價體系,用數據相關性分析方法實證了成渝經濟區城市流強度影響因素。周加來等(2010)根據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加入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和建筑業,測算了安徽省各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并劃分了安徽各城市層次,同時,對安徽省的城市流強度進行了結構分析。劉微(2010) 在對環渤海都市圈城市間分工與合作關系分析時也運用了城市流強度測算的方法,加入了制造業指標,從而反映各城市在都市圈內的聯系地位,為城市間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上述關于城市流的研究文獻有其客觀性和科學性,但是不同的研究對象,其指標的選取必將有所區別。所以,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論文將以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按照實際情況選取相應指標來對杭甬溫這三個城市進行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杭甬溫城市流強度實證分析
(一)城市流強度模型
計算城市流強度的公式是F=N·E,其中F為城市流強度,N為城市功能效益,即城市間單位外向功能量所產生的實際影響,E為城市外向功能量。在實際運用中,如要計算某個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即Fi=NiEi,對于i城市的功能效率Ni,我們采用人均從業人員的地區生產總值GDPi來表示,即Ni=GDPi/Gi,Gi為i城市總的從業人數,從而Fi=(GDPi/Gi)Ei=GDPi(Ei/Gi)=GDPiKi,Ki為i城市外向總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的總功能量的外向程度。對于i城市外向功能量Ei,其計算公式為Ei=Eij,即將i城市m個行業部門的外向功能量加總。其中i城市j部門的外向功能為Eij=Gij-Gi,Gij為i城市j行業部門從業人數,Gj為i城市所在區域j產業部門的從業人員總數,為i城市所在區域總的從業人員數量。在計算Eij前,我們需要對各行業的區位商進行計算,以此來驗證i城市的j行業是否是相對專業化行業,從而判定該行業是否具有外向功能。計算區位商的方法如下:Lij=(Gij/Gi)/(Gj/G),若Lij<1,則表示i城市j行業部門的從業人員占i城市總從業人員的比重小于j 行業部門的從業人員占i城市所在區域總從業人員的比重,即Eij=0,說明不存在外向功能。若Lij>1,則表示i城市j行業部門的從業人員占i城市總從業人員的比重大于j 行業部門的從業人員占i城市所在區域總從業人員的比重,即Eij>0,說明存在外向功能。
(二)研究對象概況
本文選取杭甬溫這3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分別位居浙江省前三,另一方面是因為這3個城市是未來浙江城市群發展的主要增長極。2010年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國內生產總值占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2%、19%、11%,非農業人口所占比重分別為51.8%、35.4%、21.5%。這3個城市的發展有其代表性和獨特性: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城市,在政策優惠和受政府關注度上就有其歷史性的優勢;寧波和溫州都是沿海城市,但他們的發展卻有很大的差異性(寧波主要依賴其深海港的優勢發展了交通運輸業,帶動了國際貿易,而溫州經濟主要依賴于民營資本的積累)。由于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進程的快慢,3個城市的產業結構也有所區別,但總體來說,3個城市第3產業發展良好并呈上升趨勢。
(三)指標的選取
正如相關文獻所述,對于城市流強度指標的選取,需要遵循各城市實際發展規律以及分清城市產業結構的異同。朱英明等(2002)在測算滬寧杭城市密集區城市流強度時,選取的外相關聯性部門包括交通倉儲郵電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教育文化廣播影視業、科研綜合技術服務業。王海江(2007)在測算河南省城市化強度時,考慮到河南省的經濟結構偏向于第二產業,所以在第二產業中,選取除專業化職能特強的采掘業以外的其他3個產業部門: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建筑業。在第三產業中,選取了除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部門、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部門的其他全部產業部門。周加來等(2010)在測算安徽省城市化強度時同樣考慮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加入了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和建筑業。筆者基于浙江省地處沿海發達區域,城市化進程較快,經濟結構偏向于第三產業,通過對不同指標的比較分析,包攏了第三產業大部分指標,如交通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教育、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4項行業的從業人員指標。各城市的行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的計算時的參照比重區域為浙江省行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即Gj為浙江省j行業從業人員數,G為浙江省年末從業人員總數。
(一)測算的結果和實證分析
1.各城市城市流強度實證比較分析
根據城市流強度計算公式,筆者分別得出2003—2008年期間,三個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如表1所示。
表1杭甬溫2003—2008年城市流強度Fij計算結果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4—2009版。
由表1可以得出,杭州市的城市流強度值全在100以上,到2008年超過了400。寧波市的城市流強度值基本都在100以下,溫州市的城市流強度基本處于10以下。從數據的位
數就可以看出三個城市的城市流強度存在明顯的級別差異,從而可以嘗試將這三個城市化為三個等級,即杭州市屬于強外聯性功能城市,寧波市屬于較強外聯性功能城市,溫州市屬于弱外聯性功能城市。以時間為標準作縱向比較可以發現,杭甬溫三城市的城市流強度除2005年和2006年有所波動外,基本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杭州市,上升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城市流強度提高24%。寧波市和溫州市的城市流強度雖然也呈上升趨勢,但是其上升速度明顯要小于杭州市,而寧波市的上升速度要稍高于溫州市。
由以上實證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杭州市的城市外向性功能明顯強于寧波市和溫州市,而且差距逐漸拉大。(2)寧波市的城市外向性功能發展趨勢良好,其服務性行業的外向關聯性正在逐步顯現。(3)溫州市的城市外向性功能較弱,服務性行業的外向關聯性尚不能顯現。
2.城市流強度結構分析
由公式 Fi=GDPi·Ki可知,影響城市流強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城市經濟總量和城市外向總功能量的比例,即具有較高的城市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外向服務能力,才能使城市具有較高的城市流強度。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將影響到城市外聯性功能的發揮。
下面單獨取2008年數據對杭甬溫三城市的城市流強度結構做比較分析。首先對于杭甬溫三城市的GDP和K值進行標準規一,主要是利用公式GDP′=GDPi/GDPmax和K′=Ki/Kmax計算出各城市GDP和K的相對值。將計算得出的值作圖比較,如圖1所示,三個城市的GDP相對值均大于K相對值。杭州市作為省會城市,其城市經濟實力和外向服務能力都較強,這也解釋了杭州市的城市流強度較高的原因,說明杭州市的外聯性功能的發揮水平主要是取決于城市經濟實力和外向服務能力的水平。寧波市作為浙江省副省級城市,其城市經濟實力較高,但是由于城市外向總功能量的比例較小,拉大了與杭州城市流強度的距離。而對于溫州市,其城市經濟實力就與杭州和寧波兩市有一定的差距了,再加上其城市外向總功能量的比例很低,從而極大地拉開了與杭甬兩市城市流強度的距離。
圖1 杭甬溫城市城市流強度結構
由以上分析可得,城市流強度的加大需要兩方面力的共同作用,任何一種力的缺失,都將對城市外聯性功能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事實上,城市經濟實力和城市外向總功能量的比例具有相互在某種意義上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即城市經濟實力的加強,將吸引更多的城市流要素向城市聚集,要素的聚集,特別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將極大地推動城市外向性行業的發展,城市外向功能得到提升,在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本城市的經濟實力。城市流強度結構的分析對于政府制定有關提高城市外聯性功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主要表現在,若一個城市已經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實力,那么應該充分挖掘其外向性行業發展潛力,努力提高其城市流傾向。而對于城市經濟實力相對欠缺的城市,政府應該依靠本地優勢產業首先發展經濟,特別是著重發展那些具有前后向關聯性的產業,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從城市可持續性角度出發可以考慮如何提高城市流強度。
三、相關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實證結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城市流強度。
(一)進一步提高杭州市的城市流強度
杭州市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城市,其城市外向性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其不僅顯示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城市產業結構合理性以及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所以對于服務業發展良好的杭州市來說,進一步提高其城市流強度主要是依賴于各項外向服務業的均衡發展。如在保持交通倉儲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將政策更多地傾向于教育、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以及社會性組織服務業。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城市外聯性功能處于不斷強化的趨勢,為周邊城市集聚產業的發展提高堅實的服務后盾,從而,對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起到更好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二)逐步提高寧波和溫州的城市流強度
寧波和溫州作為浙江省的主要中心城市,其對所在區域的經濟具有直接的增長極作用。如果其產業結構不能及時地由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轉化,其城市流強度將會受到間接的抑制,其城市外向性功能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寧波市的城市外向性功能的提高在于進一步利用其交通區位優勢,建設臨港經濟,不斷增強交通運輸業對外圍城市的輻射作用。同時,在政策制定方面也應該適當向教育、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以及社會性組織服務業靠攏,使城市的外向功能性的深化提高必要且充足的資源儲備。而對于城市外向功能水平較低的溫州市,其后期任務更為艱巨。首先,其要從根本上實現從制造業向外向性服務業的過渡;其次,要在轉化的過程中注意度的把握,如果當制造業全部向外圍城市遷移時,外向性服務業沒有及時的跟進將會導致城市發展的空心化。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溫州這樣一個民間資本充足的城市,適當發展民間金融業是個客觀的選擇。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科學積極地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教育、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公共管理、社會組織以及社會服務性行業。
(三)加強中心城市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
杭州、寧波、溫州這三個中心城市各具發展優勢,同時各城市由于發展程度的不同,產業層次和結構也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浙江省經濟的發展有其明顯的趨同性,特別是制造業的同構性。然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功能的差異性開始凸顯出來,各城市的分工和合作成為調節區域經濟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徑。在城市分工和合作中,杭州市應該發揮其總部經濟的優勢,承攬產業鏈高端環節的分工,同時要為寧波和溫州兩地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和研究技術服務。而寧波市和溫州市在接受杭州外向功能輻射時,要及時地調整產業結構。在吸收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的同時,要努力將其轉換為自身發展和創新的動力,從而實現城市功能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英明,于念文. 滬寧杭城市密集區城市流研究[J]. 城市規劃匯刊,2002,(1):31-33.
[2]王海江,許傳陽,陳志超. 河南省城市流強度與結構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7,(4):390-395.
[3]孫繼瓊,徐鵬. 成渝經濟區城市流強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業,2010,(30):52.
[4]周加來,項偉. 安徽省城市群城市流強度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4):53-58.
[5]劉微. 環渤海都市圈城市間分工與合作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