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殿明
摘 要:生態會計對于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生態會計工作中存在理論基礎不完備、政策措施不完善、企業的生態環境意識不強等問題,需要通過加強生態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完善對生態會計工作的監督、實施生態會計職業化建設、進行生態會計的試點等措施予以完善。
關鍵詞:生態會計;生態環境;會計準則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121-02
一、生態會計的內涵
生態會計(Ecological Accounting)又稱環境會計或綠色會計,是將會計學和環境生態相結合,從社會利益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來計量經濟單位的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一項會計活動。生態會計以生態和經濟兩個方面的概念內涵、計量單位及價值觀念為基礎,主要包括內、外部生態會計及其他生態會計,計量和報告經濟單位經營活動中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作為一種生態信息處理的方法,生態會計可以簡化信息、方便有關生態環境決策部門及其他使用者的理解。
生態會計是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并且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而發展起來的,是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會計體系。現代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躍提高,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社會財富急劇增加。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物種消失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形成巨大威脅。為了應對上述威脅,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需要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建立新的能夠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生態綜合運行情況的信息系統。這種信息需求的出現構成了生態會計賴以產生的直接驅動力。一是來自于各國政府的壓力,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頒布了越來越多的環境法律規章制度,客觀要求會計工作體現生態發展情況。二是隨著環保法律的不斷完善,經濟單位對環境的計量、報告和管理已經成了其成功經營的必要條件之一,環境倫理、社會責任的擔當對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三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全社會都更加關注企業的環境信息,要求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以確保自我生存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非政府組織等社會環保團體在這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態會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會計理論基礎不完備
會計生態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會計理論發展及外部環境保護實踐的共同推進。目前,我國在生態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成果大多停留在綠色會計、生態會計、環境會計等淺層次上,缺乏立足于國家和社會高度進行綜合生態會計研究的廣闊視野,對會計生態化發展的運用認識不夠,缺乏理論指導。我國生態會計目前在計量、成本確認等方面還存在理論認識不一致的情況。生態會計準則體系不夠完善,尚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未能形成完善的生態會計準則。會計準則中仍不具備從確認、計量到披露的可操作性的生態會計準則,更談不上滿足相應生態會計實務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政策措施不完善
目前,有關政策尚未起到對生態會計進行有效保護的作用,甚至有一些政策與會計生態平衡與和諧的要求相抵觸,使得會計生態的長期平衡與和諧運行難以順利實現。從近年來媒體披露的一些會計丑聞、股市黑幕等信息失真、監管失控現象來看,政策措施在保護、促進生態會計發展方面所表現出的缺位、軟弱、務虛等問題,表明我國在生態會計保護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并且,環保方面的相關立法緩慢也是生態會計發展遲滯的重要因素。盡管中央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但靠企業自覺為減輕生態環境破壞而增加支出尚屬一廂情愿,而更需要立法的保障。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法律,但環保立法的深度、廣度以及執法力度都需進一步明確和加強。此外,在生態會計建設、發展與維護方面的組織建設,存在組織的職能設計不合理、內外協調不得力、職權設計不科學、管理規范不標準等問題,迫切需要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進行內省和外修,及時解決,改善生態會計發展的環境條件,促進生態會計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
(三)企業的生態環境意識不強,對生態會計認識不夠,對生態會計的信息要求不強烈
目前,生態環境資料信息的使用主體仍然是政府部門,而一些企業認為,生態環境是社會的事、國家的事,并非單個企業可以改變。如果本企業不存在生態環境事項,則披露與不披露沒有多大關系;而如果存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事項,則披露出去會影響企業的聲譽乃至生存,并且在會計準則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不能輕易披露本企業的生態環境事項,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只有政府部門利用生態會計所披露的信息,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及稅收等規定,以促進環境的改善。但這種單純依靠法律力量,而未能化為自覺行為的方法來促使企業對外公布有關生態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經濟發展、增加稅收的需要,在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考慮中偏向后者,對企業破壞生態的行為睜一眼閉一眼,造成了對生態保護的規定執行不嚴,導致企業以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來獲取利益的短視行為。
(四)企業缺乏生態會計相關的專業型人才
生態會計涉及生態與經濟兩個領域,從業者需要具備生態與會計兩方面的專業知識。但目前由于生態會計理論不太成熟、政策不完備,導致相關專業實踐相對較少,實務界缺乏既懂生態又懂會計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加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也未對此作強行要求,未能引導會計從業人員對生態會計的關注。因此,盡管生態會計、綠色會計、環境會計已經宣傳多年,但卻未能產生相應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促進生態會計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生態會計是一門邊緣學科,也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生態、經濟、資源、環境、會計等多學科理論知識。這門學科與傳統會計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傳統會計主要以貨幣計量經濟行為,而生態會計中的許多資源環境類的資產難以用貨幣計量,這就要求將生態經濟學與會計學的計量方法進行比較與融合。也可以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情況,來推動我國生態會計理論與實踐。政府應支持、引導會計理論在生態會計方面的應用研究,以提高我國生態會計理論水平,推動理論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為生態會計實務提供可操作性的具體指導。
(二)完善對生態會計工作的監督
企業出于自身利益,難以全面、如實地進行環境生態信息披露,因而需要加強政府和社會對企業生態會計工作的監督。應加強對企業的專項生態會計審計,強化國家宏觀調控職能,促使企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完善企業生態會計工作。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全程控制和監測。要通過全程控制和監測,全面掌握環境變化的具體情況,確定環境破壞的責任。同時大力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公眾能夠及時準確全面掌握有關信息,以便發表意見,采取行動。
(三)實施生態會計職業化建設
職業化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包含職業化素養、職業化行為規范和職業化技能三個部分內容。職業化,對生態會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會計生態維護和與創優建設中,會計生態各主體必須具有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心態在內的良好職業素養,必須在職業化思想、職業化語言、職業化行為等方面符合自己的身份,遵從相應的執業行為規范,必須有從事會計職業的職業資質和對個人、集體、工作在心態、時間等方面進行有效管理的職業管理能力。比如,會計生態管理主體在完善各種會計治理結構、強化會計理論與會計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積極性職業化行動;會計生態媒介主體在工作、服務、能力等方面的職業化作為;會計生態供給主體在按公認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真實、恰當地披露出會計需求者所需的各種決策之用的信息的過程中的職業化實效等。
(四)進行生態會計的試點運用
會計理論是用來指導會計實務的,可是理論往往產生于實務。所以,生態會計準則體系還沒有形成時,實務界就應該根據目前所形成的并取得共識的理論,開始試點運用。只有不斷使用,逐步擴大試點面,才能發現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在理論上予以深化。如同目前會計界將社會責任會計納人到會計披露體系一樣,社會責任會計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社會責任會計理論也相應地逐步完善。生態會計也是一樣,至少目前可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作為自愿性披露,在表外反映,待其計量、記錄等行為成熟之后,再根據其理論的健全程度,逐步改變為強制性披露或表內反映等。凡是會計的理論都是這樣一個不斷規范與完善的程序,生態會計也不例外。
(五)推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樹立公民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環境保護事關每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子孫后代的福祉。生態會計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真正對企業起到監督和規范作用,還必須靠社會輿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要充分發揮大眾媒體作用,進行全面的生態環境教育,強化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各種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團體、個人參與政府和企業的環境保護規劃。
(六)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完善生態會計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一要制定出環境保護基本法,為其他專門性立法提供基礎;二要完善在生產和消費物質產品時保護環境的單項實體法和程序法;三要大力推動將生態保護的理念納人到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法等相關法律的有關條文中。加大執法力度,就是要按照“保護者受益、開發者修復、損害者賠償、受益者補償、破壞者受罰”的原則,強化政府保護環境的責任,提高環境違法的成本,增加對受害者的法律支持,落實對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杜興強.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15.
[2]徐雪霞,王珍義.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治理[J].統計與決策,2006,(6):153.
[3]于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66.
[4]靳能泉.會計生態的問題分析及改善對策[J].生態經濟,2009,(1):193.
[5]劉彗鳳.企業會計準則執行機制系統框架的構建[J].經濟管理,2007,(5):78.[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