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摘 要:包容在我黨的成立、發展、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包容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包容是生命實現自己的內在含義,包容是光輝人性的自在展開,包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包容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以一種最高的共同的價值觀為背景來實現包容,應該時時做好包容的準備,熱愛公平,謙虛自身,處理好人與人、國與國的關系。
關鍵詞:包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理念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198-02
自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倡導“包容性增長”以來,學界對于“包容性增長”提出了許多意見。本文擬對“包容性增長”中的“包容”的內涵、途徑、應該注意的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包容是我黨的發展理念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歷時三年半。據1926年11月陳獨秀關于國民黨問題的報告,廣東、上海、北京、湖南等幾個重要地區的國民黨組織都處于共產黨“包辦”之下,以至于廣東、上海的資產階級亦情愿直接與中共合作,而覺得國民黨沒有什么用。包容對于黨初期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時期,他根本沒有聯合包容各派推動事業發展與中國革命的思想。黨中央在陜北瓦窯堡政治局會議上以“逼蔣抗日”的方針代替了“抗日反蔣”,并提出了國共合作抗日、取消沒收地主土地的主張。可以說,包容是我黨發展壯大進而取得全國勝利的基石。
結束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以后,我黨的包容哲學實踐就更加豐富了。改革開放的路線是以包容為前提的,引進外資、發展市場經濟、認識到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實際上包容了資本主義因素,此外還包括一國兩制、與臺灣關系的改善。包容還表現在老百姓對于腐敗問題、社會公平問題上。眾所周知,我國的民主制度建設、人權問題、社會公平問題都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老百姓堅信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相信政府正在努力解決它,相信腐敗問題隨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可以得到比較大的改善。因為這,中國人民還被西方媒體或佩服或諷刺地評為最有忍耐性的民族。包容是當代中國建設事業成功的關鍵。
二、對包容的哲學沉思
生命是一種保持自己的本性、維持自己的發展的存在。作為生命的人總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由于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因此在肯定與否定中產生人與人的矛盾。包容是對否定的支持、承認、允許、忍耐,因為是以肯定的形式面對否定,往往也能夠激發矛盾的另一方的肯定,產生一種溫柔的感情,從而有利于沖突的解決。包容壓制了對于對象的直接生物反應,可能有利于對方反思自身的否定是否存在片面性。包容有利于產生對方的尊重感從而可能變否定為肯定。包容是一種預設的平和對待矛盾的方式,因此它具有極大的對于矛盾的調節能力。
對于包容者自身而言,包容又成為一種人生境界,成為心理養生的調節閥。總之,包容是生命運動的助手。生命要否定,否定靠包容。
包容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事物的發展要經過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否定之否定階段,從而實現事物自身的發展,因此,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我們應該自覺地把握曲折性,根據事物的曲折性來形成改造對象的基本方法,這時,就要求我們不要急于求成,采取包容的心態,創造性地形成改造對象的基本方法。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要求我們認真把握對象,形成正確的關于對象的認識—科學。主觀世界要把對象改造為符合自己的要求,總難免要在改造對象時帶有自己的主觀印記。這時,我們要知道主觀的有限性,采取包容的心態,實事求是地認識與改造對象,打破主觀的條條框框,變自己為虛空,方能海納百川,形成處理對象與他人關系的正確方法。朱熹在論述對立統一時,強調中和,認為之所以推極“中和”能“位天地、育萬物”,原因在于“和”有對立面雙方互相“交感”之義,和當然要去除對立心態,提倡包容。
包容是社會文明的必然結果,生產力是其物質前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生產關系與意識形態發生或快或慢的變革。在封建社會和以前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還很難從生產力中獲得一種很大的自由,甚至人生存問題都非常艱難,因此,就很難形成人與人的包容心態。人類面對咆哮的大自然與自己弱小的生產力,時時感到生命的不容易,于是,他就有一些比較過度的反應:生命資源非常有限,因此應該搶奪、殺戮、損他、無愛、排斥,人們的非包容性思想由此起源。這樣的非包容思想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影響著現代,加上人與人的不善溝通,現代社會的問題由此層出不窮。
包容是人性善的光輝展開。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命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總是看到大量的惡的存在,并且惡有時還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因此,許多人一直對人性悲觀失望,著名哲學家章炳麟還認為善與惡是同時進化的。在生命的追求過程中,產生了善惡問題,在實現生命的過程中善形成并且變成一種絕對命令,惡則作為一種伴隨物深刻的存在著。現實生活中,人忽視了用愛激發善性,光大善的力量,忽視了善所具有的無窮無盡的魅力,忽視了有時甚至用愛對惡的必要性,因此,包容是愛的流露,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孔孟提出“仁者愛人”旨在強調對“人”的關心與愛護,是來自內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本質。舊中國經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經過了艱苦的抗日戰爭、經過了艱苦的內戰,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建立新中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對人的理解最深刻、最全面,因此,它不偏狹,它是為真正的社會、真正的人服務的,它摒棄了資本主義關于人理解的片面性,否定了資本家忽視人性、讓物性剝奪人性的缺點,繼承了資本主義的競爭意識、開拓意識,因此它具有最大的包容性。
包容是我國的傳統與國情的必然要求,我國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現在,又處在由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的關鍵階段。包容才心大,心大才有大國。因為包容,也可以激發執政者的善念,從而提高執政者的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包容哲學看來,群眾和執政者的關系不是主人與公仆、監視者與偷盜者的關系,而是朋友關系。
綜上,我們可以說,包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核心理念,進一步說,包容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包容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內容,成為人民生活幸福的指導準則。那么,現階段我們應該怎樣建立與推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包容”?
三、建立與推行馬克思主義包容哲學的幾點想法
首先是樹立合理的最高的價值觀,就像溫總理喜歡引用的古詩:“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沒有價值觀的包容是不能持久的。馬克思主義包容者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競爭,但是要公平;可以有優勝劣汰,但是必須以人為本,沒有暴力,不威脅生命,不影響人性。包容所蘊涵的價值觀是包容能夠起作用的關鍵因素,它以強大的魅力整合著矛盾。在馬克思主義包容者看來,所有的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充分綻放自己的光彩,植物、動物、微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人應該盡力保護促成這些生命的綻放。所有生命同種同源、天人合一。在包容在看來,人生無常,生死是自然規律。生命來自大自然必將回歸大自然。大自然用死亡告訴人們,生命在于過程與階段,人應該與人為善、與世界為善。人要用一顆明亮無邪念之心,善良之心在有限的生命中去關愛幫助他人。在國與國的關系問題上,以追求和平為永久理念。近年來,我黨在不斷努力探索通過合作找到國際分歧與爭端的解決之道,強調“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擴大互利合作”,主張“對彼此之間的分歧,要堅持對話,不搞對抗”。
其次,在處理人與人矛盾的過程中,我們相信別人的善意的存在性,在做事的過程中,也一定出于善意。也許用了過激的言辭與方式,那是因為我方法不對,不是我有惡意。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利,但是損害不大,這是寬大;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利,但是看到對方是無心的,這是理解;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利,但是對方太強大,這是明智;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利,但是認為人應該有境界,不應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德行;知道對方對自己不利,但是相信人性本善,這是一種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包容哲學應該蘊涵這五種內涵。
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包容哲學的內容是無限豐富的;包容既是黨的事業勝利的保證,又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持守。
參考文獻:
[1]人民網:中國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4427945.html,2011-3-25.
[2]朱熹.朱子語類[M].上海:中華書局,1994:1709.
[3]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EB/OL]. http://cpc. people. com..cn/
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90. html.,2011-3-20.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