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雷
摘 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傳統觀念,迫切要求進一步探索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現代化,迫切要求在理論上融合中西文化,進行綜合創新?!拔鞣今R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社會思潮,是當代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念和發展有著這樣那樣的分歧或沖突,但它仍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在西方出現的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提出的問題或形成的構想、留下的思想遺產或當今的發展趨向,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啟迪;借鑒
中圖分類號:A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00-02
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潮,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又不斷發展,20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習慣上,通常指由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所引發的西歐和中歐地區左翼激進思想家(包括部分黨員或被開除出黨的理論家)重新詮釋馬克思學說的思潮。中國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但對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學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更需要積極研究和借鑒世界各國一切科學的新經驗、新思想、新成果。但是,學習和借鑒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在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決不能把反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論整體照搬過來,對于其中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也要立足于中國國情,通過分析借鑒和吸收,使其成為能與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而不相抵觸的有益成分,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
一、深入發掘“西方馬克思主義”珍貴的思想遺產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中不少人比較尊重歷史,重視對思想遺產的深入發掘和對歷史經驗的認真總結。
本世紀20年代初,當盧卡奇、葛蘭西等人在國際工人運動內部結合本國革命實踐從事理論探討時,第二國際的一些思想家們仍在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某種機械的經濟決定論和宿命論。他們蔑視辯證法,拋棄黑格爾。但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來源之一?!拔鞣今R克思主義”最早的一批代表人物,為了總結歐洲某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遭受挫折的原因,針對第二國際思想家們的錯誤傾向,就十分重視從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入手,試圖恢復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本質,要求弘揚人的主體性和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后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西方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下,除了繼續發掘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之外,從更為深遠或廣泛的角度追溯和探討了康德、費希特、歌德、孟德斯鳩、盧梭、斯賓諾莎、伽利略、亞里士多德等人對馬克思的影響,側重于辯證法、人、主體性以及政治上的民主、自由等方面,同時涉足經濟、政治、法律、道德、科學、文藝等領域。這就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向度,對我們是有啟發的。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而言,他們著重發掘了馬克思本人的思想遺產,特別是那些被第二國際的思想家們和蘇聯馬克思主義者所忽略或淡忘了的部分。他們主要以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為依據,要求恢復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和辯證法的革命本質,恢復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地位。他們認為這是馬克思的思想原來包含的精華部分,后來被遺忘和淹沒了。因此,他們要求正本清源,盡力發掘和闡明馬克思思想的本義和內蘊。他們重新提煉和概括了一些重要范疇和方法論原則,是值得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真研究的。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問題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轉型的價值和意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集中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和哲學理論問題的研究與探索,形成了它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其基本特點是反對立足于近代知識論哲學的立場解釋馬克思主義主義哲學,反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濟決定論的科學實證論解釋,反對用現代西方哲學融合、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和產生的革命意義,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功能。具體而言: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質與獨創性西方馬克思主義都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近代西方哲學的斷裂,這種斷裂體現在哲學思維方式、哲學形態、哲學研究對象、哲學的功能等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從不同側面論述了這種斷裂及其后果。盡管他們的具體理論觀點各異,但是其共同點則是要求將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建立在現代哲學的基礎上,這又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和形態的根本變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和哲學形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本性并非是近代意義的體系哲學,而應該是超越近代知識論哲學的一種現代形態的哲學。他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其一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是一個生成過程,而非理論家單純邏輯建構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離不開哲學史、文化史,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它生成于對以往的哲學史、文化史的批判,對現實日常生活的政治批判、經濟批判和文化道德價值批判,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應該充滿歷史的內容,同時又離不開和現實的關聯。其二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具體劃分為以實踐為基礎、以人類社會歷史為研究對象、以探尋人的價值和意義為目的的實踐本體論,和建立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的社會批判、政治批判和文化價值批判兩個方面的內容。哲學形態和哲學理論體系的變化又必然引起哲學研究對象和哲學功能的變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主題和功能,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作為現代哲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承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但是它并不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總是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社會歷史地看待和研究自然,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點在于歷史唯物主義,相對于近代哲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歷史”。它的主題是探尋實現人的價值、解放和自由的現實之路。圍繞這個主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維度尤為重要。西馬主要人物的一系列理論強調的都是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如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之間保持平衡和張力的問題。
面對西方社會的現代轉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沒有固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也沒有固守某一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結合西方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西方哲學文化傳統,提出了一系列關乎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理論問題,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與時代之間的關聯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本性與理論體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與價值性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與主題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問題等。這些問題也正是當前學術界研究和爭論的熱點問題,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上述問題的論述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結合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真思考人類的發展趨向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一般都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做一種開放的體系。他們不受某種固定結構、范疇框架的束縛,在面向現實、注視科學發展、吸取當代西方哲學成果的同時,往往以敏銳的眼光展望未來。
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有些派別就把注視科學和社會的目光投向了全球性的問題,如“生態危機”、“后工業社會”、“女權問題”等等。運用總體性思想,他們進一步要求把本國、本民族的現實生活問題與人類全球性的問題、人類未來的問題聯系起來探究。
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重大動向是逐漸恢復了本體論問題的研究?!拔鞣今R克思主義”的一些學者也表現了對本體論問題的關注,促進了本世紀本體論研究的復興。盧卡奇在1971年出版的《社會存在本體論》,意味著一種新的開端。這部著作和他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相比較,有很大的轉變,比如肯定了自然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但其中的基本思想,仍然是試圖回到早年馬克思的傳統和道路上去,以社會實踐,特別是以勞動為基礎,來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新的本體論。這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改造和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先聲。
原“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中的德國哲學家布洛赫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們研究,他曾經對盧卡奇的思想發生過重大影響。布洛赫的思想富于思辨和獨創性,也許可以說他是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學的一位開創者。布洛赫主張在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主客體關系理論的基礎上,把主、客體的辯證同一看做一個向前敞開的動態過程,從而發展出一種面向未來的哲學。這種哲學就是一種“開放體系”,它的特點就是把未來作為思考的基礎和中心,而不是像傳統哲學那樣一味地“回憶”過去或拘泥于現在。他還在哲學中引入“希望”(hope)的概念。他所主張的開放的體系,正是建立在對未來的希望的基礎上的。他的理論探討,正是要求以“開放體系”的新哲學為出發點,來建設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倫理學、美學以及宗教學說。顯然,布洛赫所設想的這種哲學體系,是一種向各方面敞開、積極地展望未來、并且充滿著希望的哲學,它是一種善于吸取人類知識的各種有益成果、具有生機與活力、永遠向前發展的哲學。布洛赫的觀點和主張,盡管包含某些空想甚至神秘的色彩和成分,但就其基本傾向看,他的開創性的思考和探究,可以說給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息。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展望未來的積極思考,對于我們當前理論體系中某些僵化孤立的結構和觀念,對于我們社會實踐中的某些急功近利的思考和政策,應當是有沖擊作用的;對于我們的整個經濟、文化和理論的現代化建設也是有啟迪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M].臺北:臺灣光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參考資料[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5.[責任編輯 王 莉]